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一块地引发的改革效应
  (上接第一版)邱延博表示,“标准地”出让使亩产效益翻番,既解决了项目用地所需,又盘活了闲置存量土地,促进了要素合理流动、高效利用。
  数据统计,2019年以来,滨州全市累计盘活“五未”土地2.7万亩,其中5175亩实现了“标准地”供应,占“标准地”供应总量的43.9%。
  与产业产能升级相结合“拎包入驻”成为现实
  滨州工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铝业、纺织业生产规模处于全球前列,形成了高端铝业、新型化工、家纺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如何保障产城一体化并行发展,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点燃创新发展引擎,成为滨州自然资源人的心头大事。而“标准地”改革可谓应时之举。
  “先筑巢后引凤,在土地上盖几间房,待项目进驻时再进行二次装修。”这是滨州市沾化区拓宇综合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高荣海对传统标准厂房的印象。而在“标准地”时代,这些都已成过去,“量身定制”成为新路径——将厂房与项目业态匹配,为进驻企业提供“拎包入驻”式的厂房和配套设施。
  在滨州渤海电子产业园内,几栋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厂房已拔地而起等待验收,用不了多久,用地企业就可以“拎包入驻”。高荣海所在的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建设运营,据他介绍,通过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建设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的厂房,企业带设备即可生产,缩短了建设时间,缓解了用地建设矛盾。目前,滨州已按此建成标准厂房382万平方米。
  “从‘以地招商’,到‘以地选商+以商选地’,我们在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实体经济等优势产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围绕‘科技创新+亩产效益’,在设定的‘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中,除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等常规指标高于省定标准外,逐步增加了‘研发投入占比’等个性化指标,有力促进了沾化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沾化区委书记臧伟说。
  同时,将“标准地”与“亩产效益”评价、差别化政策相结合,根据企业履约程度、项目优质度在用地、用电、用水、能耗、信贷等要素配置上关联驱动,引导资源要素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
  在渤海电子产业园,这里的厂房可租可购,也可分割办理不动产证书,统一物业管理,入园要求是科技含量高,无水、气、噪音等污染,年营收不少于500万元,每平方米税收不低于300元。现如今,这座瞄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正在“标准地”改革指引下,成为引领当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与闭环周期管理有机结合全流程操作缺一不可
  供地—监管—退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标准地”改革意义重大。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通过实行供应、监管、评价、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才能确保新供“标准地”的承诺如期兑现。
  实践中,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结提炼出6个步骤:一是事前定标。依据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对拟出让地块除了设置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外,对29个不同行业增设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GDP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控制指标。
  二是按标出让。拟定出让文件时将控制指标一并公示,企业竞得地块后,与政府或管委会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与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签订出让合同,并签订规划、建设、消防、人防、生态环境、节能等相关承诺书。
  三是简化审批。按照“流程优化、承诺容缺、高效服务”原则,实行告知承诺制,将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相对分离。部门提前介入开展审查、审批服务,通过无理由限时办结、无条件并联审批实现“拿地即开工”。
  四是依标施建。项目开工后,根据“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的指导服务和监管,确保项目按照相关规定和既定计划建设实施。
  五是对标验收。竣工后,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竣工验收;通过验收后,由工信部门按照时间要求进行达产复核;未通过复核的,责令其限期整改。
  六是全程监管。由原来的审批监管、开竣工监管延伸到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施工前主动对接,施工及投产过程中坚持监管与指导并重,建立全覆盖的联动协同监管体系。
  做好有机结合大文章,实现政府与企业互利共赢。实践证明,滨州在“标准地”出让改革中“纲举目张”抓顶层设计、“刚柔并济”抓全程监管,走出了一条“一石多鸟”“多方共赢”的新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参照‘标准地’管理模式,及时构建非‘标准地’的激励和倒逼机制,通过土地高质高效利用,助推城市高品质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及未来,邱延博信心满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