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宋辉高连新
编者按:2020年12月3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刊发“滨州推行‘标准地’出让”的典型经验报道。2019年,为加快富强滨州建设,市委形成“757”工作方案。其中,第一个“7”就是“七大提升工程”,分别是审批效能、金融服务、“标准地”改革、标准厂房、城市品质、营商环境、能力作风。作为滨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前沿阵地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开路先锋,“标准地”一出现,迅即成为拉动滨州产业布局提档升级的关键一环。实践证明,滨州在“标准地”出让改革中“纲举目张”抓顶层设计、“刚柔并济”抓全程监管,走出了一条“一石多鸟”“多方共赢”的新路子。
用地项目审批主环节由14个减为4个,审批事项由42个减为17个,总办理时长缩减至65天,这种由“标准地”出让改革带来的审批流程“加速度”,让山东沾化崇正水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毕立强喜出望外:与他们在原先所在工业园区的投资项目相比,这次项目落地过程竟然如此便捷高效。
毕立强的经历,是滨州市推行“标准地”出让改革的一个缩影。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全市域探索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改革,在提高自然资源领域审批效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发挥改革叠加综合效应等方面,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实践之路。
与空闲土地处置相结合让“活”地“火”起来
“要地大开口,用地摊大饼;审批马拉松,囤地晒太阳。”谈及以往工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配置不够精准、行政审批环节耗时过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邱延博毫不讳言。2年前刚上任时,压在他肩头的担子并不轻,但改革势在必行。
2019年4月,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当地发改、工信、住建、行政审批和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始逐步构建“标准地”改革“1+4”制度框架,通过实行出让合同与企业承诺书“双合同”管地等措施,各项控制性指标和相关部门职责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清晰化。
大动作带来大改变。作为滨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前沿阵地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开路先锋,“标准地”一出现,迅即成为拉动当地产业布局提档升级的关键一环。而毕立强所在的企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用地单位。
随着沾化区融入滨州市主城区,山东沾化崇正水泥有限公司原先位于明珠工业园区的厂房调整为商业居住区,搬迁已成定局。2019年3月,该公司以挂牌出让方式,取得70亩批而未供调整利用地块的使用权,新上了年产100万吨的水泥项目,并签订了“标准地”用地协议,约定地块固定投资强度≥125万元/亩、亩均产值≥280万元/亩、亩均税收≥20万元/亩。“标准地”出让,实现了项目审批“拿地即开工”。
拿地快、建设快、见效快。一座技术含量高、节能效果明显、环保超低排放的现代化中央控制水泥生产线,已在这片方寸之地上拔节“生长”。以前,为了项目审批磨破嘴皮、跑断腿,因为落地难吃不下、睡不着的毕立强,现在带领公司用行动证明了“标准地”改革的作用:截至目前,投资强度达285.71万元/亩,预计年税收42.88万元/亩,亩均产值714.28万元/亩,这已远超当时“标准地”的协议目标。
企业主“跑路”、接盘者“难寻”,空闲土地的顽疾难治。近年来,滨州秉承“化问题为保障、变资产为资源”,坚持“一地一策”“腾笼换鸟”,多渠道、全方位释放存留土地潜能,让“僵”的“活”起来,让“活”的“火”起来,把土地存量“盘”成发展增量。
滨城区东海一路城中村拆迁村实现“标准地”供应后,一座占地148亩、总投资11亿元、容积率2.13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拔地而起,目前已有38户小微企业选择入住。“对于这些激活的存量土地,只要条件合适,就优先实施‘标准地’供应。”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