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基所在。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改旧育新并举,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各级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5+5”十强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开创“实业滨州”新局面。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中央规划建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省委规划建议提出,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近年来,我市坚持实业强市、产业兴市,形成了国际上有影响力、全国有标志性的万亿级“十强”产业,实业“智城”新格局加速显现,滨州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总量列全省“四强”,人均列全省第二位。但总体上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产业结构“重、散、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必须走好实业创新、转型升级之路。《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经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推进标志性引领性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建设,并明确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布局推进数字产业等思路措施。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部署要求,大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已成为滨州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要坚持“企业发展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品牌发展高端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培育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生产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要聚力我市“五强”新兴产业,加快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跃升,突出发展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智慧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赋能滨州“智造”稳健前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布局推进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加快布局推进数字产业,加速制造业数字转型,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农业数字化提升,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深化与华为、京东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打造立足滨州、辐射环渤海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