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建起万亩林场,利用科技念好“生态经”,省级贫困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请看——
郭马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通讯员高静王玉杰牛树琴马晓琳
  在无棣县小泊头镇,有一片占地万余亩的林场,每到生长季节,高高的白蜡树、白蜡苗、国槐等绿油油一片,仿佛绿色的海洋,林中鸡欢鹅叫鸽飞羊走,生机盎然……
  “依托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运作,农业科技的注入,郭马村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造林育苗致富之路。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万元增至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655元增至15221元。”作为这片万亩林场建设引领者的小泊头镇郭马村党支部书记高文俊表示。
  从贫困户超过全村总户数50%的省定贫困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样板村,郭马村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改变种植结构“拔穷根”,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村经济
  年轻时的高文俊贩过猪卖过海产,生意做到了天津,成为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但每次回到郭马村,家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种植结构单一、经济落后的窘境都深深刺激着他。2008年10月,在全村人的殷殷期盼中,高文俊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放下风生水起、收入颇丰的生意,高文俊开始铺下身子专心带领村民“拔穷根”。通过分析村情、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征求村民意见、外出考察,进而到山东农业大学向专家“取经”,带领村里年轻党员、村民代表详细考察、论证后,高文俊做出了栽白蜡树、育白蜡苗的决定。
  为打消村民顾虑,高文俊个人出资购买了白蜡树苗和白蜡种子,联合头脑较先进的农户一起尝试。“第一次尝试大获成功,当时测算每亩可实现纯收入2.2万余元,是种植棉花的10倍,村里一下子轰动了。”高文俊说。
  盐碱地上适宜的树种绒毛白蜡开始在郭马村落地生根。种地大半辈子,固守田园的老农开始觉醒,一部分人对改变种植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如何带领更多村民共同富裕起来?迷茫的高文俊找到了镇领导。镇党委政府经反复讨论,引导他在小泊头镇第一个探索走土地流转、抱团发展的路子。
  从起初的成立互助组,小面积流转土地,发展到2012年7月,郭马村注册成立了无棣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公司化运作”的生产机制,探索了“上林下苗”立体种植+多林种搭配、多树种结合的栽植模式。合作社实行劳动力入股和土地入股两种方式,吸纳社员232户,带动全村及周边1200余户发展苗木种植。劳动力入股是以管理80亩林地为一个股,年底由合作社分红5万元管护费。土地入股是流转自有的土地给合作社,形成收益后分红,亩均年收益可达3000元。同时,合作社大力发展林枣、林畜、林禽、林菜、林粮等林下经济,实现了林地立体叠加复合效益,亩均增效2000元。
  发展遇瓶颈,开拓立体种植模式,向科技要效益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苗木市场下行压力增大,加之苗木种植周期长、管护费用高等问题凸显,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也面临转型。”作为俊棣万亩生态林场发展的见证者,小泊头镇副镇长刘国利告诉记者。
  在镇党委政府引导下,合作社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林鸡、林鹅、林鸽、林羊”等林禽、林畜模式,实现了“土地种树—林下养畜禽—畜禽粪肥地—土地栽树”的立体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了解到林场的困境后,市县科技局领导多次带领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到山东省农科院进行对接,并多次邀请农科院专家到俊棣林场进行把脉。立足“因地制宜、科学可行、突出特色”原则,结合俊棣林场的造林模式,通过发展林下黄秋葵、药材及木本油料种植,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向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过渡,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目前,已种植板蓝根、蛇床子等中草药800亩,种植油用牡丹6万余株,文冠果1200余株,实现每亩经济收入1500元。
  郭马村还充分发挥与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全面战略合作的优势,成立了科研单位加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科驿站”“星创天地”,以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运营机构,构建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和人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农科驿站,郭马村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果树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院所结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省农科院11名科技副职在俊棣万亩林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如省果树研究所年轻博士武冲充分发挥所里人才、技术、成果等资源优势,在林场开展了优质石榴种植,取得丰硕成果;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迎开展了四倍体泡桐盐碱地试种,目前四倍体泡桐长势良好;山东农业大学将俊棣苗木合作社作为其苗木技术科研基地,负责苗木新品种嫁接改良和林农培训,开展了白蜡、国槐等苗木培育技术研究,形成了“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林业发展模式。同时,该县挂职科技副县长在基地建起了200余平方米的“组培实验室”,重点开展耐盐碱树种的选育工作,为下步苗木发展提供优良品种,实现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快速对接,缩短上市时间。
  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
  目前,俊棣万亩林场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林场占地面积15960亩,新造林13677亩,栽植白蜡70万株及国槐等其它树种5万株。万亩林场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俊棣林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星创天地”“山东省林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乡村经济强不强,关键要有领头羊。作为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高文俊担任村支书以来,始终把村里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对待,团结带领村班子把带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为己任。
  为使一度陷入危机的俊棣林场走出困境,2015年,高文俊把无棣县城的两处楼房卖掉,用来支付部分土地流转费和工人工资。他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资助了8名家庭贫困的小学生,主动承担了全村村民自来水费、农田灌溉费、路灯照明费用,并为村庄道路硬化捐款30万元。每年年底,他都会亲自拜访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为他们送去油米面等生活必需品。2018年7月,高文俊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
  万亩林场也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带来机遇和动力,高文俊带领郭马村灵活运用村级资源、资产和上级帮扶资金,建设了4个肉鸽养殖大棚、36个食用菌生产大棚,整理三荒地150亩。通过对项目的运作和对外承包,每年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该村始终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每月5日召开民主议政日,村级重要事项由30名村民代表和25名党员进行集中讨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重大项目严格公开招投标。在此基础上,每件村级事项均留存影像资料和会议纪要,实现了村级事项有案可查。
  富裕起来的郭马村越来越重视乡风文明的打造。2013年2月,村里成立了60余人的秧歌队和40余人的广场舞队,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在整合上级资金基础上,2017年7月,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集养老、扶贫、文化、健身于一体的美丽幸福苑。同时,由合作社出资设立村级教育和孝老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1000元的奖金,逢年过节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弘扬重视教育和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气。
  “国家对生态环保的日益重视让苗木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也给俊棣林场带来新的生机,今春以来,苗木供不应求,一路看涨。”高文俊表示,下一步将利用科技念好“生态经”,逐步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技为一体的林业高效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和天然氧吧休闲区,实现一产向三产转型。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