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自带红色基因的“东峪村车子灯”
姚延玲
    (董乃德摄影)


  邹平县西董街道东峪村,坐落于长白山麓,两面环山,民风淳朴。就是在这个只有400多口人的小山村里,堪称奇葩的民间艺术——车子灯历经70年风风雨雨仍然灿烂绽放,展示了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说起车子灯来源,就必须从战火连绵的上世纪上半叶说起。
  东峪村原属长山县第八区,是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也是连接胶东、沂蒙山红色走廊的重要枢纽。不少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如徐向前、许世友及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也多次经由这里奔赴胶东和沂蒙山一带。1942年,来自延安的部队文艺战士向东峪村村民传授了“车子灯”制作技术及表演方法,并指导制作了第一台“车子灯”。
  所谓“车子灯”,即是以车和灯组合的一种玩耍工具。车子灯总高120厘米,由两层胶轮、车轴、两个火球等三部分组成。车轴直役5厘米,长120厘米;选用柔软宜弯曲竹条若干根,先扎制8个直径30厘米竹圈,其中6个竹圈边沿相连扎成灯笼形,再在上、下各绑上一个竹圈为上底和下底,用白纱裱糊,并上下部各固定上直径25厘米左右空心实木圆盘,最后在6面灯壁上绘制五颜六色的瓜、菜、粮、畜图案;在圆盘周围粘贴彩线缀线,并在上部圆盘安装固定四个大叶片,在立杆最下端5厘米处中间打孔,用通丝镙杆将一直径10厘米胶轮固定在车轴上,装上下火球;根据下火球的高低将第二个胶轮固定在适当位置(第二胶轮必须紧紧摩擦下火轮),上火轮洞穿主轴、园盘紧压在第二层胶轮上,上边稍做固定(以不影响转动为宜)装上车把,再在车把上绑上多枝鲜花,顶部扎上两只欲飞状的大蝴蝶。
  整个车子灯是一套完整的上下传动系统,表演开始后,两个火球则呈反方向转动,效果奇特。随着物质条件逐渐改善,车轮也由木轮改装为胶轮,做灯用的蜡烛也改用为电灯泡。
  “车子灯”成为东峪村人各种重大节日闹玩、庆贺丰收的专用表演节目,因其载歌载舞、充满动感和欢乐气氛,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颇受群众欢迎。东峪村车子灯也由最初一台逐年增加,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台。
  随着时代变迁,车子灯也常被赋予新的含义,比如建国后,东峪村群众将其命名为“丰收车子灯”,同时绘置或裱糊上西瓜、玉米、大豆、小麦等瓜、菜、粮和各种象形图案,以表达丰收的喜悦。改革开放以后,则又名之为“喜庆车子灯”,以展示农民富裕后的美好生活和喜悦之情。
  为了增加演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体现时代性,在表演车子灯时还加进了一些幽默、滑稽的快板表演,烘托演出效果,宣传时代特点。如:一个车灯转、转、转,一年好景随处见,瓮满囤流五谷丰,钱财攒下千万贯;二个车灯转、转、转,一家老幼保平安,儿孝孙贤全家乐,日子一年好一年;三个车灯转、转、转,三间新房真好看,生上一个大火炉,一家安康赛神仙;四个车灯一路亮,照得人心亮堂堂,一年四季收成好,白面馍馍吃得香;五个车灯五谷丰,风调雨顺好年景,蚂蚱仔蝗全消灭,天增岁月人添丁;六个车灯一路风,八路军人民子弟兵,打得老蒋无处逃,打得鬼子上天空;七个车灯一溜烟,转亮解放区好明天,谁胆敢进攻长八区,定叫他把阎王见;八个车灯八仙海,长八区军民多英才,斗天斗地脱苦难,苦日子走了好生活来。
  这些随着车子灯表演的快板,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特别是在解放后,一些快板词更显示出了时代特色。如:三个车灯三面旗,三面红旗高举起;四个车灯转、转、转,全民大把钢铁炼;六个车灯跑、跑、跑,人民公社就是好。
  综上可以看出,车子灯的表演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时代烙印,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东峪村车子灯是一种以展现喜庆欢乐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在传入东峪村之后,就逐渐形成了“舞丰不舞欠,舞安不舞乱”的传统,因此在战争年代,除了欢庆胜利或春节期间,平时东峪村很少进行车子灯表演,即便是解放后,在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动乱时期,东峪村车子灯完全停止了表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东峪村车子灯又以全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1982年元宵节,东峪村组织了近300人的大型表演队伍进县城表演,并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轰动全县,获表演一等奖。此后,连续13年车子灯都应邀进城参加汇演,并连连获奖。1988年,东峪车子灯被作为山东省重点民俗文化由省艺术馆对表演过程全程录像,永久保存于省艺术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