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许晨:
老渤海的棉花粗布“包扎”过民族尊严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李默

  “这里的小米稀饭,喂养过中国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包扎过民族的尊严!”在日前举办的《渤海魂》《纪念碑》创作座谈会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许晨动情地说。
  许晨是《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是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这句话,并非一时兴起脱口而出,而是源于他在滨州深入采风的思考体悟。
  许晨的父亲许焕新曾在渤海干校学习,听过王卓如、李广文等人的报告
  《渤海魂》,是他正在撰写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许晨长于报告文学写作,他著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闻见录》《梦圆悉尼》《孔繁森传》《火泉》《岁月之光》《血染的金达莱》《血祭关东》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写老渤海,也是在写我爹!”
  他咋这么说?原来,他自己就是一位“渤海区”的后代。
  “我老家德州陵县。我父亲许焕新曾在当时的渤海区干部学校学习,经过严格系统培训后走进了革命队伍。从上小学起,我时常会听到父亲当年的故事。”许晨说,尤其是土改、参军、支前的大量细节,让他印象很深。
  渤海区干部学校简称渤海干校,成立于1948年6月。它是由渤海公学、会计专科学校、工商学校、青年学校、烈军工属子弟学校合并成立。
  在渤海干校,许焕新被分配到青年队,政治课学毛泽东著作、时事政策,语文课学鲁迅、郭沫若、丁玲的进步文章和报刊上的战地通讯,音乐课学唱《延安颂》《国际歌》《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
  那时候,学习条件艰苦,上课、开会的地点经常设在小树林里,膝盖就是课桌。课下,学员们帮村里的老乡打水、扫地、干农活。
  在那,许焕新聆听过王卓如、李广文等人的报告,还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毁灭》《上饶集中营》等进步书籍。
  毕业时,许焕新留校工作,看到大家都在报名南下,心头一热,也积极联系准备跟随前去。校长知道了,一顿批评:“你要听安排听指挥。你还年轻,缺乏经验,万一遇到不测对你对工作都会有损失的。”或许正因此,许晨面对渤海革命烈士英名录碑廊,看到长长的烈士英名,不由地脱帽、深鞠躬。
  《渤海魂》创作的“副产品”已刊发在《山东文学》《解放军报》
  许晨说:“此前,我就去参观过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长山中学、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陵城三洄河村、大宗家战斗纪念地等红色景点。”
  为了《渤海魂》的写作,他又在2020年12月和今年6月,再次来到滨州、德州等地采访、体验,与合作者刘树松协商。目前,该作已经完成了大纲和部分章节。
  去年以来,多次实地采风,那些老照片、文物、故事,让许晨仿佛能够近距离触摸那弥漫着硝烟的日日夜夜。
  其实,这部作品的“副产品”已经问世——今年,《山东文学》第七期发表了他的新作《潮涌渤海湾》,《解放军报》发表了新作《渤海湾的浪花》。
  许晨表示,此次创作得到了省作协、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文联、滨州市作协的大力支持。对于新作,他力求“全景式又具体细微地描写渤海区的战斗历程”。他希望更真实、公正、客观地反映这段历史,让渤海老区人民及其贡献“清晰、闪亮”起来。
  “婴儿烈士”最让许晨震撼
  在《渤海魂》创作中,有很多细节让许晨铭记于心。其中一个,就是牺牲时才三天的“婴儿烈士”。
  许晨介绍,1943年,惠民何坊村有一位刘大娘,她的儿媳刚生下儿子,一对八路军夫妇也刚生下孩子。遇到日军扫荡,部队转移,这对八路军夫妇将孩子托付给了刘大娘。不料,鬼子听了汉奸的告密,逼她交出八路军的孩子。刘大娘忍痛交出了自己刚出生的孙子!孩子刚交出去,就被敌人残忍杀害。可刘大娘却被村民误会,以为交出的是八路军的孩子,被村里人唾骂,她忍痛保守秘密,直到解放了才敢说出来。
  许晨认为,这背后是渤海区人民的善良和仁义,要对得起人家的托付。
  为何如此大义?因为这是互相托付。
  “我们也有董存瑞式的英雄,清河军区的一个爆破队长,用肩膀顶住炸药包引爆,壮烈牺牲,比董存瑞牺牲早了5年;也有刘胡兰式的英雄,惠民县的吴洪英为掩护革命干部,被敌人用铡刀杀害……”许晨说。
  许晨介绍,《渤海魂》不仅写历史,也会写这片土地和当下的发展。相信献身于战争年代的先烈们看到了也会感到无比欣慰,他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许晨在《《渤海魂渤海魂》《》《纪念碑纪念碑》》创作座谈会上发言创作座谈会上发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