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市派“第一书记”徐成刚:
筑牢基层坚强堡垒 党建引领强村富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
  秋收冬藏,初冬时节的乡村,农家院落内外的“金黄”昭示着一年的好收成。然而此时,走进邹平市九户镇道民村润道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家中,却不见了往年晾晒玉米的场景。
  “合作社种植的240亩玉米早在10月份就做了玉米青储,一次性出售给养牛大户,省时省力不减收。”村支书张动笑着向记者介绍,这要多亏徐书记引导、支持村里探索开展的“党支部+农户+供销社”模式,实现了村民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张动所说的徐书记是市派“第一书记”徐成刚。去年7月,徐成刚牢记组织重托,从滨州市供销社来到道民村。工作“阵地”变了,但认真、踏实的作风未变。他迅速融入、全身心投入到道民村发展之中,积极协助村里加强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选出坚强有力村“两委”班子,补齐村内组织建设短板
  今年初,道民村原村支书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作为“第一书记”的徐成刚在积极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广泛征求村“两委”、党员群众意见寻找新的“带头人”。
  这时,退伍军人出身的村“两委”成员张动进入其视野。在反复斟酌、征求意见基础上,经推荐、组织考察等系列程序,4月底,年富力强的张动正式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张动一上任,就显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很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就逐门逐户一遍遍做工作,苦口婆心分析、劝导村民处理好个人暂时利益与全村整体利益的关系,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张动表示。
  今年10月,道民村顺利完成村支书、村委主任“一肩挑”,进一步增强了村“两委”战斗力、凝聚力,村民空前团结。
  驻村伊始,道民村简陋不堪的原村“两委”办公室让徐成刚动容。经其积极汇报、协调,在邹平市委组织部、九户镇镇委镇政府以及滨州市供销社大力支持、帮助下,当年10月底新办公室动工。今年3月,投资20余万元的村“两委”新办公室顺利建成启用,并实现“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规章制度,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内容一应上墙。
  基层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补齐各种短板,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尤为重要。去年以来,徐成刚积极引导村“两委”、党员群众实现各项学习教育常态化;完善制度,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先后4次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到党员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再教育。
  “党支部+供销社+农户”实现三方共赢,壮大村集体经济
  有人办事,还得有钱办事。作为粮食种植传统村,道民村村集体收入几近为零,没有村集体积累的窘境让徐成刚寝食难安。
  遇到难题找组织。徐成刚向派驻单位滨州市供销社发出“求助”,并得到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经座谈协商,邹平市供销社主动提出通过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形式,帮助道民村增加集体收入。
  2019年10月,经村“两委”、村民代表广泛讨论,道民村以“党支部+供销社+农户”形式注册成立邹平市润道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运作方式为,由邹平市供销社全面运营、道民村党支部辅助管理,按照“8721”模式运营,即,对参股农户先付费再施种,每亩800元一次性先行付费,从而保证农户收益,年终纯利润供销社占7成,村集体占2成,党支部委托一到两位管理者,拿出1成作为酬劳。
  风调雨顺,加之邹平市供销社和村“两委”的高效管理,今年夏收,润道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0多亩小麦亩产最高达到650公斤,平均亩产1100多斤。远近闻名的“碱场道磨子(道民村之前叫道磨子村,土地盐碱化较重)”创出了少有的高产。
  “供销社多年来积极服务‘三农’,积累了丰富种植经验,像机械化播种和浇地、无人机病虫害飞防等耕种收各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徐成刚介绍,今年夏收,240亩小麦仅一天就收割完毕,同时入仓。秋季玉米则鉴于晾晒场地受限,做了玉米青储。
  规模化、科学化种植降低了种植、管理成本,提升了产出效益,经测算,经过一年的经营,抛去各种成本后合作社纯利润达10万元。按照约定的分成比例,道民村村集体仅此一项可增收2万元。
  徐成刚还积极引导村“两委”盘活路边沟坎、房前屋后、边边角角等闲置土地,探讨集体利用或承包经营方式,培植成为村集体收入新的增长点。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提质扩面;引导种地大户科学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建设文化健身广场,组织文体活动,宣传孝文化、红色文化,组织“我的道民梦”征文活动;夯实脱贫攻坚,建立困难群众联系制度,经常性走访送温暖,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如今的道民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