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解放思想创新实干铸就滨州发展巨变
老干部畅谈改革开放40周年滨州巨变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葛肇敏 张丹 赵鑫 通讯员 李维霞
  12月12日,滨州市委老干部局组织召开老干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邀请8位滨州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参加座谈。他们饱含深情,畅所欲言,回顾、总结滨州40年风雨兼程、沧桑巨变的历史,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砥砺进取、不断前行。
  座谈会上,8位老干部先后作了精彩发言,既说到了自己的变化、地方的变化,也说到了国家的变化;既展示了丰富的人生、多彩的退休生活,也展现了老同志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如既往地“发挥余热”,关心关注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对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建议。
  原地区政协工委主任刘翠英: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让国家强起来
  明年我正好满80周岁,见证了过去40年里滨州的历史性巨变。1978年滨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5亿元,而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612亿元。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一组组确凿的数据,印证了滨州发展的坚实脚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农村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任职博兴县委书记,当时农民的收入微薄,非常贫困。恰在当时,安徽凤阳县最先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我们也开始在全县推广,效果立竿见影,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快速致富。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京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纯化镇一个乡办、校办企业起步,发展成集化工、农业、文化、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地方支柱企业,利税超过了36亿元,这是非常惊人的。
  这些年也感慨,全市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深入,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反腐倡廉的力度也非常大,净化了党的风气。作为老同志,我们也依然会牢记使命,发挥余热,为滨州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苏乃军:农业发展跨步向前,大型龙头企业涌现
  回顾四十年,全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奋斗,追赶超越,从总体上脱离了贫穷、跨入了殷实的小康,“老鲁北四区”的旧貌一去不复返了。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滨州执政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赢得了滨州灿烂的发展前程。
  作为滨州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分管领导,我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变迁。可以说,改革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开放。上世纪八十年代,滨州实行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通过大种棉花获得了第一桶金;后来推行的工农商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变革,使农民获得了向小康迈进的第二桶金;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改革,农业大开放、大调整获得了第三桶金。
  从1995年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低260元,到2010年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持平,整整用了十五年时间。滨州农业以其鲜明的特色经受住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实施了区域品牌战略、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彻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等。西王、中裕、鸿安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涌现,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也带动了农民走向市场。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朱向旭:“顺口溜”里的滨州已成历史,沧桑巨变让人向往未来
  我刚来滨州工作的时候,也听过很多关于滨州的“顺口溜”。“小滨州市”刚建立时,是这样的现状——“吃饭没有锅,办公没有桌,睡觉没有窝。”真是一点也不假。拉起架子找了几张破桌子办公,是我在当时滨州市政府机关的亲眼所见。
  对整个滨州的评价也是几句顺口溜,让人记忆犹新:“柏油马路黄土盖,臭水沟太阳晒,盖个大楼腚朝外,烈士陵园谈恋爱。”说明了滨州一穷二白的状况,和现在俨然是天壤之别。当时我在地委机关组织部工作,部里只有两样电器,一个是台式电风扇,用了四五年;另一个是会议室的收音机,但是不出响声。我当时见证了一个文件,是解决滨州市人民“吃醋难”的问题,当时连醋都是“奢侈品”,物资的匮乏可见一斑。
  得益于改革开放,办公设施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改革开放的大门要敞开,不能关也不能小。一系列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现在放眼世界,中国既面临着大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唯有坚持发展,才能掌握主动。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田宝礼:过上了连做梦都没梦到过的生活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变化的,是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1980年,邓小平肯定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农村改革势在必行。拿我家为例,1981年我们家分到30亩地和一头牛,家里老人都还健在,从第一个麦秋之后,我们家每年小麦、玉米的产量都超过1万斤,赶上当时半个生产小队的产量。
  再说说车,1981年无棣县委、县政府只有5辆小车,现在我们家子女们都开上了车,这是当年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过上了做梦都没梦到过的生活。工资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刚参加工作时,工资是26块5,现在跟当年比,已经是上百倍的差距了,生活水平的提升难以想象,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开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费的生活。
  更为明显的是城市的变化,滨州日新月异的发展有目共睹,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最干净城市排行榜前十,四季有绿,三季有香,出门散步走不了多远就有公园。可以说,40年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全市人民的生活图景。
  如今,党中央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大格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坚定不移地正风肃纪、反腐倡廉,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我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市政府原党组成员、市发改委原主任路军:改革开放改变滨州产业布局,铺就发展通途
  四十年来,滨州从整体落后和环境脏乱差的“八大怪”变成了“全国卫生城市”,从一座小镇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城市。1980年之前,滨州还是惠民地区,全区粮食严重不足,无法自给。那时,地区粮食局汽车队有四十多辆货运汽车,专门用来运送从外地调入惠民地区各县的粮食。当时粮食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购和调拨粮食,搞好城乡居民低水平的口粮供应。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改变了粮食短缺的局面,美味佳肴上了日常饭桌,减肥反而成了很多人的任务。此后多年,我市粮食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创造很多新鲜经验,形成了“滨州模式”。
  四十年来,滨州经济几经调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2.84:48.14:29.02到2016年的9.4:46.3:44.3。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轻工业比重不断降低,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市旧的产业格局,产业配套条件不断改善。
  滨州过去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缓慢、区位优势得不到发挥,究其原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重要方面。2003年,山东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第一个BOT项目合同——铁路建设合同签订,滨小铁路和公铁两用大桥胜利通车。当前,我市一个新的铁路建设蓝图已呈现在眼前:黄大铁路、与滨小铁路连通的滨港铁路正在建设,京沪干线铁路第二通道和济滨铁路已在编制可研报告,滨临铁路也已列入省内规划,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即将在滨州形成。
  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周英田: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拉动“引擎”
  在今天看来,“解放思想”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当时,刚结束“文革”,人们的思想处于僵化的状态,解放思想太必要了。对改革经济体制问题,很多人对姓“资”还是姓“社”疑惑重重。当时沾化有个社员给生产队放羊,其间带上了自己养的两只小羊,被生产队长发现,批判说“拿着社会主义的鞭子,赶资本主义羊。”但全国改革开放大潮涌来,人们也渐渐看清楚了。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探索、完善、进步的。一开始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后来提出“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结合”;最后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开玩笑说,“刚刚学会了,又说不对了。”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解放艰难曲折的心态。
  当时,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1992年是探索阶段;1992年到201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阶段;之后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为“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阶段。开放也是如此,最初人们接受不了,把一些社会消极、腐败现象归罪于改革开放,比如黄、赌、毒、贪腐等等,在这期间经历了长期的思想解放工作,如今人们也逐步理解了。
  如今,各级党委政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开展的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等,都发挥了很好效果。各级党委政府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凤凰涅槃的决心,坚持啃改革开放的硬骨头。我们坚信,坚持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不停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市海洋与渔业局原局长马明德:“京客览余翘拇指,长林阔日似西欧。”
  我是1972年冬入伍,曾在惠民军分区政治部工作13年。刚入伍时的滨州还叫北镇,站在镇中心,就是现在的黄三渤七,四面一眼看到头——向西是北镇中学;向东是郝家村,那里朝西有一座影壁,上面是一段最高指示;向南高耸着黄河大坝;向北是胜利油田一分厂的南大门,办公楼都看得很清楚。
  商业最出名的是三八商店,几间平房列在镇中心的西南角;体育设施最豪华的是地区体委的灯光球场,露天看台能容纳几千人。当时的文化生活贫乏,看篮球比赛就算是当时比较奢侈的享受。当赛事规格比较高时,灯光球场才会使用,看台上肯定是人山人海。
  回忆当年的滨州,底子弱、经济总量小,但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发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使滨州的经济驶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一首古风里写到:“楼厦栉比连天立,庭阁游廊堪称绮丽,京客览余翘拇指,长林阔日似西欧。”
  随着物质文化的丰盛,传统文化也进入了繁荣阶段。1988年,惠民地区召开了诗词学会首次代表大会,滨州史上第一个诗词组织跟着历史的步伐应运而生,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的优秀诗词作品。如今,滨州诗词也步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诗词创作和管理队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滨州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市发改委原副主任刘连营:“无中生有”的发展观推动滨州向现代工业迈进
  在我看来,滨州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深刻的变化,是滨州胜利完成了滨州经济从传统农业为主导向现代工业为主导的跨越,这是发展观的解放。在山东创富2018排行榜上,山东富豪前150位中有16位来自滨州,且全部出自工业领域。这事放在40年前,恐怕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不会想到。那时候人们心中的滨州,是依靠传统农业过日子,且多数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地方,是没有现代工业体系、不具备工业发展客观条件的贫穷落后之地。
  而滨州工业取得如此高速发展的核心“专利”,是摒弃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挖掘和开发本地资源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观,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发展路径——滨州没有一两铝土矿藏,却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地;滨州年产皮棉不足20万吨,却逆势而上,形成了中国纺织之都和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滨州境内原油年产量不过百万吨,但石化产品已成为滨州新型化工产业的主导产品。“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是对工业发展“产地资源观”的根本颠覆。
  我们也必须承认,工业发展观必须与时俱进。在我看来,滨州需要继续坚持“工业兴市”战略。铝业等支柱产业面临着适应市场与适应时代要求的突出矛盾,企业和产业发展观,必须紧紧围绕时代要求主动转调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围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和加快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滨州一定能再次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