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丁春贵 王光磊 隆卫
今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栉风沐雨,春华秋实。40年来,滨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奋力搏击,劈波斩浪,昂然前行,开启了告别落后、跨越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盐碱荒滩变北国江南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滨州。
改革开放40年来,同全国一样,滨州大地上演着一幕幕激情澎湃、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大戏,奏响了激越人心的胜利凯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建设谱写辉煌,千亿产业群峰林立;农业农村沧桑巨变,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四环五海”独具美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林水会战十年奋斗,生态滨州美胜江南;文化科技一片繁荣,社会事业突破发展。比照1978年,全市经济总量从5.5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612亿元,是1978年的470倍,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从1.5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26.28亿元,是1978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3.7%……不论对于个人、家庭、部门行业企业,还是国家和社会,都是一个值得铭记、隆重纪念的重要时间节点。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听听他们对改革开放的亲身感受。
卢光民1971年12月参加水文工作,当时测算靠手工,照明靠煤油灯,观测潮汐需要几个人轮流没白日黑夜地扛着仪器观测,“远看像是烧炭的,近看像是要饭的”,这是上世纪70年代前一度对水文人的笑谈。改革开放40年来,水文人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逐步改善,煤油灯、马灯、量雨杯已成为古董,信息化已深入到测验、整编、报讯、管理各个环节,建设了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不出滨州水文局大院就能看到几十个水文监测站河道、水库、湖区水位,水文工作将有广阔的前景。
村里通上自来水让阳信县委宣传部的李树坤印象特别深,当时,全村人都像过年一样高兴,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吃水难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此前,全村600多口人,却只有一口甜水井,为了吃水,村民们要早早挑水,甚至需要排队。现在,村民不但用上自来水,年轻人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创业,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成立了合作社,有的办起了工厂,富裕起来的人们盖起了楼房,家里有了冰箱、彩电、手提电脑、智能手机,逢年过节村里会停满各种车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2015年,根据新修订的《立法法》,我市自成立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地方立法权。”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万春介绍,城市的“供热用热”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居住环境,是重要的民生工作,经市委批准,把制定《滨州市供热条例》作为2016年地方立法的第一项任务。自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至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通过了六部地方性法规,法规质量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较高评价,滨州市的地方立法工作正在扎实健康有序推进!
惠民县魏集镇中心小学教师王忠祥见证和亲历了乡村基础教育大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教室都是平房,办学条件艰苦,冬天狂风吹着号子钻入门缝。运动器械也极少,教学手段也很单一。现在孩子们上学有校车,教室内有空调,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全市优秀的教学资源均能共享,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赋予了我们乡村基础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我们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开启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洒在双湖贵苑小区张大爷老两口身上,“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棚改好政策,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老了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新房子。”拿到拆迁安置费后,张大爷搬到刚买的新房子里,以前他们住的棚户区房屋低矮破旧不说,道路还大多没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站在窗前,张大爷向外望去,一栋栋高层住宅鳞次栉比,小区内干净整洁,广场上孩子们追逐欢笑,一派和睦融洽的景象。从破平房到新楼房,从“忧居”到“优居”,改革开放40年,数不清的棚户区居民像张大爷一样圆了“安居梦”。
肚子饱了、钱包鼓了、房子大了、道路宽了……这是改革开放给市民带来的直观感受。40年来,勤劳智慧的滨州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助推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刻下了自豪的滨州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