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张超:从“戏窝子”走出的电商致富能手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董锋磊实习生王金鄂通讯员陈彬曹玲玲
  从痴迷吕剧的小票友到电商“大亨”,从博兴“戏窝子”的戏台子到阿里巴巴的大舞台,在博兴县湖滨镇有一位农村青年企业家,将自己的爱好融入创业之中,成就了自己的小事业。
  11月20日,在湖滨镇寨卞村一户农家小院中,五六个外国客人用蹩脚的中文向主人询问着一扇中国风山水花鸟屏风的工艺、价格等问题。主人时而用流利的英语,时而用淳朴的博兴话,一一耐心回答。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了交易。
  院子的主人叫张超,这里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厂。当天,来自美国华盛顿的美籍华人Cliff一行,最终决定购买200扇最新款屏风,年前交货。一个月之后,张超设计的屏风,将在美国通过网络卖向全世界。
  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张超出生于寨卞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自从张超懂事开始,就穿梭于戏台子之间。这跟张超有一个“戏曲”家庭也有关——他们一家走出了三个吕剧演员。
  混迹于“戏台子”的张超,也慢慢地从观众向戏台中心靠近。模仿唱腔,模仿化妆,模仿步法,他渐渐地靠近戏台。
  “那个时候,家里人不希望我唱戏,因为我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子,他们认为没出息。”在高考那年,报考艺术方向的时候,虽然已经有资格去上一所国内知名戏曲名校,但因为家人不认可,张超不得不选择退学。
  退学开始工作的他,有了零花钱,又跟同村好友搞起了“戏班子”。由于“戏班子”不以营利为目的,都是爱好为先,几年间,张超将打工挣来的20余万资金都用于购买各种道具。由于这份执着与痴迷,张超有幸拜山东吕剧名家董家岭为师,专程学习吕剧。“老师收我为徒时,就因为一个原因: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唱戏。”张超说。
  与戏曲文化同出一脉的书画文化,在“戏窝子”也同样流行。习得戏文的张超,也在学戏、化妆之时,渐渐地对书画产生了兴趣。“我从初中开始,出黑板报就是主力。”张超说,自幼学戏对他后来创作工艺品影响深远。
  那些幕布背景、脸谱、妆容,在张超看来就是戏曲的另一种画风,他在画作的时候,也是表达自己的戏曲梦想。热爱,痴迷,执着,那些因戏而生的情,像一笔一划铺在脸上的粉黛,也刺激着张超脑海中源源不断地迸发灵感。
  从水墨山水、花鸟鱼虫,到阡陌田园、风土人情,甚至是戏剧脸谱,都是张超想要通过作品去表现的东西。自2014年以来,张超推出不同样式、风格的屏风产品就达600余种,平均3天就会出一个新品。
  张超夫妻经营着一家小型的工艺品公司,每年卖出去的民族风工艺品价值近千万元。“画入屏风,屏风入画。”这是一位客商对张超作品的评价。
  “我从小就喜欢这些花鸟啊,字画类的东西,也从小着迷于戏曲文化。”张超讲述着自己创作的灵感。“我的产品之所以卖得好,就源于我不断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不断出新品。”
  张超说,他对产品的更新可以用“如痴如醉”的状态来形容,每当脑海中出现一些形象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将其融入屏风之中。“睡觉做梦的时候有了灵感,也要第一时间画出来。”他开玩笑地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