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品种改良品质提高品牌打造
水湾镇开展“三品”工程助力枣产业转型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孙静怡
  今年以来,无棣县水湾镇高度重视枣产业发展,多举措引导枣农开展品种改良、品质提高、品牌打造为主的三品提升工程,大面积推广种植冬枣大棚,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枣农种起“大棚冬枣”尝甜头
  从后坡徐村向西沿蔡河路,冬枣大棚在成片枣林中显得“鹤立鸡群”。据水湾镇枣业办主任高新华介绍,今年受天气因素影响,大田冬枣减产,蔡河路沿线的大棚冬枣优势凸显,每斤大棚冬枣销售价格在8-15元,每亩收益约20000元,这让大家尝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甜头。
  鞠家村徐宝泉一直觉得冬枣栽植越密、产量越高、果实越大、上市越早就越好,直到去年看到大棚里的冬枣卖出“天价”,才意识到原来冬枣品质更重要。今年,他也摒弃了老观念,搭上了更新产业体系、升级冬枣品质的顺风车。他建设了7亩地的冬枣大棚,由于成熟早、枣果品质好,又在蔡河路边上有个好位置,来采摘的人很多,每斤冬枣平均卖到8元,7亩地毛收入有15万元。像徐宝泉一样今年靠大棚冬枣“发财”的全镇有100余户。据了解,水湾镇冬枣大棚面积已达1500余亩,短枝冬枣高接换头500亩,总面积已超1000亩。
  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崔家桥村“两委”班子领办了枣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群众弃管或管理不善的枣园,建设冬枣大棚,统一科学化管理,实现增产增收。
  项目一期由合作社出资,流转180亩枣园,建设100亩冬枣大棚区和50亩冬枣嫁接改良区。枣农可以反包倒租冬枣大棚,也可以选择在每年取得8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用的基础上,实行保底分红。这样一方面有效的保护枣业资源,另一方面让闲置的资源变成资金,资金变成股金,让农民变成股民。
  该村已与青岛农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近期签订青岛农业大学实践基地协议,承担青岛农业大学关于农业多功能大棚在防虫、防雹、防风、提高果面光滑等方面的科研课题,在提升枣品质和新品种上做结合文章,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拓宽销售渠道促增收
  冬枣丰收了,向哪里销售、如何高价销售是冬枣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水湾镇积极探索“冬枣销售+”模式,让冬枣品质和枣农收益成正比增长。该镇投资2200余万元打造了省级精品采摘园——千年枣园,该园区农特产品展销区集中展示无棣土特产品和贝瓷、盐雕、枣木雕、葫芦烙画等特色旅游商品;高效生态农业区建设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气雾栽培大棚,种植蔬菜、花卉,养殖锦鲤,棚内设计30个卡位,可容纳200余人同时用餐,是一个集观赏、游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智能温室。
  水湾镇在原有本地市场销售、农超对接、旅游采摘等多样化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智慧农业“互联网+”,通过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开设淘宝网店、加盟微商等方式,充分打开冬枣销路、扩大市场份额,稳稳驶上冬枣销售量价齐飞的快车道。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