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猛猛通讯员刘飞鹏王茜茜
九九重阳节,想起离别的亲人,思念涌上心头;对于阴阳相隔的家人,心头充满缅怀;但对于不知身处天涯何处的亲人,心里更多的是期盼,期盼着重聚团圆。今年重阳节,在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已离家近20年的姜芝河老人圆了回家的梦。
身患智力障碍的他大雾天意外走丢,家人四处寻找未果
1999年,潍坊寿光市古城乡菴头村走失了一名48岁的中年男子,名叫姜芝河,从小患有智力障碍。
“那天下着大雾,我带着俺哥去赶集,不小心迷路走失了。”姜芝河的弟弟姜思厚说,哥哥走丢后,一家人急得到处寻找,还特意到寿光电视台登了寻人启事,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因为姜芝河患有智力障碍,未婚,所以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去世后,姜芝河就一直跟着弟弟姜思厚一家生活。
姜芝河走丢了,在菴头村里,他成了仅能在村民口中回忆起来的人。他是否还活着?又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市救助站接到群众热线,在北外环救助一名疑似智力障碍老人
2017年12月6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正在进行。晚上8点左右,一名热心群众打来电话称,在北外环高速三号口附近有一名流浪老人。工作人员立即开着救助车到达救助地点,发现一名身穿黑色中山装,戴着黑色帽子,穿着黑色棉鞋的老人正坐在路边。
“当时他穿的衣服不是很脏,也不破,我们初步判断可能是附近村子里走丢的。”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张亚迪说,老人疑似老年痴呆或有精神疾病,至于名字、家人、家庭住址等都答不出来。
“当时站里发布了寻亲启事,在微信公众号、全国寻亲网、头条寻人等平台上都发布了。但是一直没有反馈。”张亚迪说,随后这名老人就被送往市优抚医院进行治疗,并给这位老人编号“市2017120602”。
多种方式为其寻亲均无进展,因长期滞留办理落户手续成为滨州市民
根据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定期到托养机构对滞留受助人员进行回访,询问受助对象的治疗进展、身体和精神情况、生活问题等,并与受助对象进行问询、对话。“市2017120602”一直都说“想回家”,但是每次对话都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
“我们也给他进行了DNA比对和人像比对,也在当地的媒体上发布了寻亲公告,但是都没有结果。”张亚迪说,所有的寻亲方式都进行了尝试,但“市2017120602”的寻亲一直没有进展。因为长期滞留,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为他办理了落户手续,让他成了滨州市民。
通过小溪办事栏目再次尝试寻亲,意外获得线索,寻亲有了转机
难道“市2017120602”又要像那些长期滞留救助管理站的流浪乞讨人员一样,一直不能和家人团聚吗?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不想放弃。
“因为他一直说‘想回家’,而且还能多多少少回忆起一些东西,听口音不像是省外的,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再试一试。”张亚迪说,站上给山东齐鲁电视台的小溪办事栏目打了电话,希望能通过这档栏目让全省的人都能关注,从中找到寻亲线索。
10月12日,小溪办事特派员来到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与老人进行了对话。通过前后拼凑,“市2017120602”说的基本信息是:家中有一儿一女,女儿小名叫阳阳,是个哑巴;老伴已经去世了;家里之前卖过豆腐。
没想到,节目播出后,寿光市菴头村的村民打电话说,这位无名氏老人像他们村走丢了近20年的姜芝河,尤其是声音很像。
为了证实这两位老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和菴头村村民姜芝河的弟弟姜思厚进行了视频连线。见到姜思厚,工作人员问老人认不认识视频里的人,无名氏老人一直说“认得,认得”。见到村里的其他村民,老人也一直说“认得”,但是叫不出他们是谁。一位村民为了验证,还说姜芝河曾在队里铡过草,问他是否记得铡草机,无名氏老人也说“记得”。
试送后确认身份,“市2017120602”正是已走失近20年的姜芝河
或许,“市2017120602”真的是走丢了近20年的姜芝河?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决定试送核实一下。
10月17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无名氏老人来到潍坊寿光市古城乡菴头村。村里三十多口人聚集在村子主干道上,老人一下车,就有村民接连说“是啊,就是啊”。看到了姜思厚和婶子,老人脸上笑着说“认得,认得”。在家门口,见到了姜思厚的姐姐,是一位哑巴。姐姐握着老人的手,嘴里一直“啊啊”地说着。
至此,可以确认“市2017120602”就是姜芝河。至于他之前所说的“一儿一女”,其实是记忆出现了偏差,应该说的是自己的哑巴姐姐和侄子。而对于自己走失之后、救助之前的经历,姜芝河也无法说清。
回到家中,姜思厚问老人,“你在外面干什么来啊?”“掰棒子。”村民又问到,“你还记得铡草机吗?”老人用手势比划着铡草的动作,嘴里说着:“记得,记得。”
当被问起哥哥有那些变化时,姜思厚说,“就是看上去老了,背驼了。”虽然离别近20年,皱纹爬上了脸,身体也不如从前,但是家人的模样一直都在心里。恰巧这天正是九九重阳节,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最美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