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鲁南,近海靠山,却注定在鲁北大平原上成长起来。这里是滩涂,是黄河入海的“最后N公里”,用诗人的话说,这里是一片“只有黄河还在以造地的名义逼退大海”的地方,平原广阔,大河嫣然,岸上的人们安静地生活、工作。正是因为来到大平原,才结识了那么多有文学情怀、有文化素养、淳朴又可爱的人们,是他们让我渐渐地融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今年10月,我赴高密参加一场文学研讨会,返程途中当汽车驶入滨州境,我在大平原微信群发了两个字:归来。一位文友很快就回复了我:“归来”两个字用得深沉,足见你从心眼里已将大平原看作自己的家。我说“是的”!
滨州日报《大平原》文学副刊,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圣地。四年前,我还在为第一次在《大平原》发表诗歌而兴奋,四处搜罗报纸,拿手机拍照,晒朋友圈,那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豪、激动、炫耀和满足。而我后来知道,不仅仅是我们八零后,还有大批优秀的作家前辈都是从《大平原》上成长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滨州作家群体”,这就是一种腔调,是《大平原》的腔调,是滨州文学的腔调。尤其是当下新时代,新媒体文学的介入,微信、互联网平台的延伸,《大平原》与滨州网强强联动,再次将广大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起来,情怀、文字、韵律、美图,在互联网的催发下,变成一道道精神美食,滋养着土地上的人们。
每当夜深人静,看着一篇篇有温度的文章,像一种倾诉,一种分享,更像一种朋友、兄弟、闺蜜间的交流,不愿也不舍得放过任何一篇好文,于是我就把每篇文字通读几遍,认真分析文中的优点与不足,记下来,做成“每日编辑手札”,第二天分享到群里,从刚开始“的地得”的纠正,到后来文学句法的使用和规范,再到后期与文友交流作品的立意和价值追求等更为深刻的理念……《大平原》上热火朝天忙创作,很多作者都是眼瞅着成长和提高。我尊重每一篇文章,像尊重每一位作者,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或者凌晨,总在电脑前期待眼前一亮的感觉,总会有那么几次眼前一亮的感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短短一个月,我收获了近百篇来稿。“作家的天职就是返乡”,众多文友们的来稿则无外乎亲情、故乡、爱情、友情等生活素材,通过各种体裁的不同呈现,展示出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细腻的所思所悟。米兰是位熟练的散文作者,《八月之夜》引用友人的诗文,体现自己对诗人、诗歌文化的尊崇和敬仰;陈东是位石油作家,近两年在《中国石化报》《石油文学》屡屡发表、获奖,他《最后一课》中的精彩语言对话,引发了众多读者对恩师的感念;王玉山的《明月十八载》寄托了对时间变迁的无奈和对亲情的感知;孙鲁梅是位安静的写作者,《见字如面》打破固有的散文模式,以别具一格的书信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自我的心灵反思,我觉得更像一种忏悔或者救赎;李卓睿是八年级学生,《你的眸中,有泓清泉》是一篇精致美文,细节描写,张弛有度,含义深刻;范廷伟的散文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特和尖锐视角,《仁者谢大光》中对人物的描写和对情节的刻画,彰显了一种诗性的张力;杨玉美的《静观一株花开》文字精致而浪漫,风格明显,已成为她的文学印记。
一般说来,散文注重语言和描述,而诗歌确是词语的艺术。吴元香是位瑜伽教练,她的《五月与杏黄》将禅意融入诗歌,引发对灵魂觉醒的深度思考;韩晓菲的《麻大湖情愫》应该看作一次较为成功的突破,构思巧妙,意境饱满,仿佛要把读者带入一种至幻至真、虚实交融之佳境;《孙建花的诗》有一种对诗歌的本性追求,蕴含哲思,语言凝练到戛然而止,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孙艳玲的诗》从纯粹的生活中攫取诗意,诗语浓厚,意象的使用熟练有度,令我眼前一亮;王永彪,搁浅近三十年重拾诗歌,语言中沉淀的是生活,是接地气的灵性,他总是出其不意,思考的渗透极具张力;《朵朵的诗》童言无忌而有趣,折射出生活小哲理,总能给人小小的惊喜;郑静不算诗歌的新人,词语使用精准而妥切,《万物》中的小意象体现出人与生活、人与世界的深度思考;刘晓梅是个“精明”的人,《念菊》精致而有个性,敏感入微的观察,给人与自然以独特的阐释和思索;从《八月十五的月》不难看出,王建新的诗聆听社会最底层的声音,回归一种安静地陈述,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所有文章中除了必要的技巧,更多的则是作者以新的手法表现人世间浓浓的情意,从而产生共鸣。近百篇文章中充满了乡愁的质感,更多的则是一种难以平复的情愫。
“一个读书的人比一个不读书的人更难被打败”。文学是一门艺术,离不开阅读,离不开思考,更需要人们沉下心来,铺下身子,全心投入。阅读需要慢下来,只有慢下来,才会看到更美妙的风景。文学创作是参禅,是朝圣,是修行,是一种扎根生活、深挖素材、传播真善美的虔诚的自省工程。对社会与自然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敬畏感,才会永远觉得有东西写,用独特的方法来表现独特的经验,这是诗歌的真谛,我想也是文学的真谛,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历史的考验。
一个月的时间,也结识了很多刚刚投入到文学写作中的新人作者,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大平原》的沃土上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转眼秋已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抬眼望去,《大平原》上满是文字的舞者。
时培建,男,1987年2月生。山东省作协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兼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滨州市青联委员,《渤海》责任编辑。作品见《中国作家》《山东文学》《星星》《延河》《牡丹》《绿风》《诗歌月刊》《百家评论》及多种年度选本、全国统编教材等。曾获杜甫诗歌奖(2018年)、万松浦文学新人奖(2017年)及《《诗刊》《星星》主办的全国诗歌大赛等各类奖项近百次。参加首届齐鲁诗会,系山东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首期青年网络作家高研班学员。 优秀篇目
13——18(时培建推荐)
《八月之夜》,作者:米兰《最后一课》,作者:陈东《明月十八载》,作者:王玉山《见字如面》,作者:孙鲁梅《你的眸中,有泓清泉》,作者:李卓睿《仁者谢大光》,作者:范廷伟《静观一株花开》,作者:杨玉美《五月与杏黄》,作者:吴元香《麻大湖情愫》,作者:韩晓菲《孙建花的诗》,作者:孙建花《孙艳玲的诗》,作者:孙艳玲《故乡,颤栗的温度》,作者:王永彪《朵朵的诗》,作者:朵朵《万物》,作者:郑静《念菊》,作者:刘晓梅《八月十五的月》,作者: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