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市政府印发《滨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作战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三期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空气质量良好率2020年突破60%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 裴庆力 通讯员 祁少军 报道)日前,市政府印发了《滨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作战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三期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三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安排。
  《计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小康滨州为目标,按照“树立一个理念、围绕三条主线、落实六大责任、实施九大措施、实现一个目标”的总体思路,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结合国家、省大气污染防治三年作战计划相关要求,以“一市一策”攻关为支撑,围绕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业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控制、移动源污染管控等重点工作,以更硬的措施、坚决的行动,进一步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到2020年,PM2.5平均浓度明显下降,优良率明显提高,重污染天数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主要目标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到52微克/立方米、8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持续改善;臭氧(O3)浓度逐年改善;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达到220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各项指标。
  为达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优化结构与布局、强化污染综合防治、健全大气环境管理体系等工作重点。
  其中,优化结构与布局方面包括:优化经济结构与布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布局、优化交通结构与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着力调整产业布局,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要求,2018年率先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2019年年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推动实施焦化、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工程;按照省级总体规划、部署,推动钢铁企业采取转移重组、域外搬迁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禁止新建化工园区,加大现有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已确定的退城入园企业,要明确时间表,逾期不退城的予以停产。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由2015年的6321万吨,压减到4885万吨。严格控制新上耗煤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鼓励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消费。2020年年底前,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15公里供热半径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全部关停整合。大力推动清洁能源采暖,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到2020年,全市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10万千瓦、70万千瓦、20万千瓦左右。大幅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到2020年,全市铁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长40%。2020年采暖季前,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原则上主要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新能源、天然气(CNG/LNG)等节能环保运输工具。凡是财政资金购买的公交车、公务用车及市政、环卫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20年达到38.9%。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包括: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提高移动源污染防治水平、加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到2020年,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面落实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到2020年,工业污染源全面执行国家和省大气污染物相应时段排放标准要求。到2020年,全市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20%以上。凡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废气企业,要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2019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汽车。加速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2018年年底前全部淘汰国Ⅱ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车辆(含未登记排放达标信息车辆和“黄改绿”车辆)。研究划定低排放控制区,将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区域划定为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及不符合监控要求的柴油货车限行区,2018年年底前完成。加快建设覆盖柴油货车主要通行通道的遥感监测系统,建成国家、省、市三级联网的遥感监测网络和系统平台,2018年年底前完成。2018年年底前,各县(区)建立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清单。深入推进城市道路深度保洁工作,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40%以上的主次干路达到深度保洁标准。实施降尘考核,各县(区)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9吨/月·平方公里。强化秸秆和氨排放控制,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健全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包括:细化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污染源执法监管、实施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理、完善重污染过程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防联控。加快构建完善“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格局,组织制定市、县、乡、村四级网格污染源清单,凡是对大气有污染的源均要纳入监管体系,着力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县(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大气污染重的地区将环保机构延伸到乡镇(街道)。健全完善监测网络,在全市92个乡镇(街道)安装包括六项参数的空气监测站,实现空气监测全覆盖。开展环境空气质量VOCs监测,建设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大气光化学监测网以及大气环境天地空大型立体综合观测网。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城市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体系,开展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工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