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王锋 李淑霞 通讯员 李志强 贾勇
不爱学习、个性强、爱惹事,长不了大出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心存如此印象者不在少数。
“职业院校的孩子只是学习成绩不如名校孩子好,品质、能力、情商、智商并无差别。就好像因为树种的不同,有的长得早有的长得晚,但只要我们给予充分的关爱,每个孩子都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光军坦言,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背后两万多家庭的期许,有责任给予这些孩子们更多关爱树立其成才自信,并因材施教助其成才!
理直气壮讲大道理,“百场讲堂”筑思想根基
2017年3月17日,一场《知市情爱滨州同舟共圆小康梦》报告,拉开了滨州职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的序幕。一年多来,包括党委书记在内的44名党委成员和党总支(支部)书记走上讲台,为学生上党课或形势政策课,引导学生识大势、知大局、行大道。
“90后”、“00后”的孩子们,自我意识、民主意识、自我表达意识强,思想活跃,但同时权威感降低、协调配合意识等方面较差。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思想问题也更多。当今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如何适应这些孩子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在高校唱响主旋律?
滨州职业学院对《德育大纲》进行了修订,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坚持不懈地讲大道理,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院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列为2017年重点改革项目,实现了专业队伍到位、研修培训到位、激励保障到位,构建起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工作机制。此外,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建设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队伍。滨州职业学院还在全省率先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联合成立滨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上课。
今年以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骨干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以点带面、影响全体,学院实施了第一期“青马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现已举办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学院充分发挥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如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2017年共举办104场,仅党委书记杨光军就主讲6场。“高校德育、思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综合多方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才能作出亮点、作出特色、作出成效。”杨光军介绍,“在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基础上,学院坚持一月一主题、一院一品牌,各二级学院年初就设计出自己有特点的主题活动,根据不同的岗位、育人特点,打造自己的品牌。”
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9月13日,市作协主席李登建应邀在滨州职业学院“鲁彬之文化沙龙”上“漫谈散文创作”;9月19日下午,“鲁彬之学术讲堂”邀请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德龙教授作《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讲座……从本学期开始,滨州职业学院致力于打造鲁彬之学术讲堂和文化沙龙,让学生们接受不同文化知识的熏陶,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纠正意识形态的偏差问题。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优势,滨州职业学院通过中华颂经典诵读、主题团日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与市政协在校园内共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政协文史馆,引导学生了解党情、国情、市情;开设《滨州民俗文化》等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习俗概况;筹建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设立民俗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创建校园文化标志符号,做到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文化育人常态化。企业文化进校园,建立了魏桥、瑞鑫、贝瓷三家企业展馆,让学子们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受到工匠精神熏陶。
积极开发新资源。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学院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在学院微信平台开设了“职教百事通”“三百六十行”等栏目,把职业教育等内容转化为文化产品。依托统编教材,着眼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廉政教育读本》等系列校本课程,回应热点问题,吃透重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
学生与院领导面对面沟通交流,与老师心贴心网上“交心”
6月20日下午,“沟通释惑解忧提升”师生面对面交流会在滨州职业学院召开。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活动期间,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专业学习、校园活动、自身能力、就业择业、校园安全等提出具体问题,杨光军从多个角度作答,引导同学们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有关负责同志也一一作出解答。在轻松的交流和探讨中,同学们释清了疑惑、明晰了方向,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立德树人是做人的工作,心中必须有“人”,必须紧紧抓住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个核心,盯住学生实际问题。滨州职业学院推出“师生面对面”活动,由院领导定期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面对喜欢“说网话、办网事、过网日”,自主学习渠道多但自觉学习性较差的青年学生,学院创新教育载体,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借助全国数字化校园试点单位建设的有利条件,深入实施“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从而拓展新空间,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滨州职业学院”、“青春赞歌”、“滨职海洋”等14个微信公众号以及“滨州职业学院”等微博平合,形成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媒网”,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入学前到毕业后,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
现如今,手机不离身已成多数人的常态,大学生也概莫能外。学院因势利导,不但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而且把手机作为教学教育的工具,进行品德熏陶知识传授。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借助“优学院”等线上平台,整合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教学资料,把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而利用“云班课”平台,老师可以5秒钟完成点名,并根据在线答题情况迅速了解学生们掌握知识程度,有针对性地讲解。
此外,搭建“心灵花海”、“自律零距离”等移动媒体教育平台,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教育引导学生,使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充分实现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形成教学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纸上得来终觉浅,立德树人化行动。学院每年都出台全年度社会实践活动办法,要求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长,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建设一批志愿服务基地。如护理学院的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医疗学院医疗服务队、学前教育学院服务队,利用周末到滨城区养老服务中心、周边规模较大的幼儿园、福利院及特殊教育学校等进行服务,并积极到农村、学校、社区开展教育关爱扶贫,实现活动常态化。
跨界性、社会性德育工作体系,从学生在校延伸到职业生涯
德育工作的春风化雨,直接带动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今年7月,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学生刘晓慧、李显德作为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西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而2012级滨州职业学院护理系学生曹燕燕,在跨学科考入泰山医学院临床专业后,又考上了蚌埠医学院的研究生,拥有了更广阔的成才空间。谈到曹燕燕的成长,学工处处长张秀霞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在滨州职业学院就学期间,曹燕燕加入了学院的“向上吧”,这个社团采用一种读书学习打卡,类似成长训练营的运行模式。在此过程中,有相应老师进行督促指导。而曹燕燕即使在滨州职业学院毕业后,面对工作与继续深造的举棋不定,也打来电话向母校老师咨询请教,并听从老师建议,不断成长。
“我们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从规划设计之初就意识到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异,既考虑到跨界性、社会性,又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兼顾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从学生在校期间到后续职业生涯咨询等,都给予支持。”张秀霞介绍。
抓德育、抓思想政治工作,带动了滨州职业学院内涵建设、业务建设。在全国1400所高职院校中,学院排名保持在30名左右,在山东省优秀高职院校建设中名列第四位。今年在四年一度的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奖总量和特等奖数量全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四,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服务贡献50强”,并入选首次发布的“教学资源50强”,被评为“山东省培育工匠精神优秀院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