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节。节日前后,孝老敬亲的氛围达到顶峰。子女们提前谋划陪父母过节,很多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展活动,为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和关怀。这些活动,的确让老年人感受到了温暖。
然而,热闹过后,最怕冷清。很多人陪父母过完节,就一头扎进自己的世界,别说跟父母吃饭,平时连电话也懒得打。送温暖的人们,离开敬老院,也仿佛完成了一项任务,只等着下个重阳节再行动。“老人节”热闹得甚至让老人心烦,过后又冷清得让人心寒,一热一冷,最伤人心。
老年人最怕的是孤独。没有亲人的陪伴,就算锦衣玉食,也会郁郁寡欢。如今很多地方建有《二十四孝》的雕塑,抛却泯灭人性的封建糟粕,里面的一些故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陪伴”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相对于现代城市生活,农村田园生活更具备陪伴亲人的条件,但其实质是一致的。现代的条件,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沟通渠道。
就算与家远隔千里,能否每天抽点时间,跟父母视频五分钟?说说工作、聊聊家常,哪怕只是让父母看上几眼。可能对你来说,五分钟微不足道,但对于日夜牵挂子女的父母来说,短短一次视频,就足以让他们内心宽慰。事实上,很多人不是抽不出几分钟,而是心里没有这根“弦”。只有过年过节,才想起联系父母,这种“仪式化”的问候,远远比不上“细水长流”式的关怀。
而对于孤寡老人,除了在节日组织慰问活动,我们更需要探索长效机制,以恰当的方式,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帮助老年人,形成长期“结对帮扶”的局面。
如杭州市滨江区推出“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年轻人付较低的租金就能租住养老院的住房,但每人每月助老志愿服务总时间不能少于20小时。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陪老人聊天、看书、写字,教有需求的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等。老年人得到了陪伴,年轻人享受到了住房优惠,效果可谓“双赢”。
“老人节”,在“集中式”关怀之外,我们更应该思索,如何把孝老敬亲日常化。一方面,谁都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另一方面,这事也关乎全社会的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