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巨变寻踪——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滨州纪实摄影⑧
李建民:一个个“原来”,捋出了历史的记忆

    1989年,滨州乡村的一处打麦场。农业机械化实现之前,割麦打场是农村千百年来一项繁忙且必须的工序。

    1989年,滨州电视台记者向汪子岛进发的场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往无棣县汪子岛的道路破烂不堪,遇到下雨天进出很困难。

    黄河小营道旭渡口停用的渡船。北镇黄河大桥1972年通车后,小营道旭渡口就停用了。后来,滨州黄河段建成了多座大桥、浮桥,原来的渡船慢慢退出了码头。

    1989年,坐着马车走亲戚的农家妇女和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这一浓郁的乡风渐行渐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选美小姐、摇滚乐团齐聚滨州影剧院演出。滨州影剧院1988年建成后,一些时尚文化走进滨州,市民从这里看到了一些鲜见的文艺活动。

    1986年,三个时髦青年在邹平黄山顶上留影。改革开放后,城市青年人的装束开始大胆起来,烫发头、喇叭裤、蛤蟆镜,一度盛行。

    1988年冬天,无棣县一位老农从街头走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埕口盐场提海水的风车。

    1992年,无棣县第三届金丝小枣节期间,街头游行的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黄河经常断流。断流后,过河种地的农民可以直接从黄河河床走过。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顶军装绿的帽子,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时髦的,而中年男人的蓝色八角帽,也几乎是标配。这是在惠民县一个演出现场拍到的观众群。

  我与摄影的结缘,可能是命中注定。本来想学驾驶当司机的我,却因为当年不招此专业,去了照相专业。1979年入学到现在,我的摄影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工作后,虽然不是专职干摄影,但工作一直都与摄影沾边。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在摄影人的一幅幅图片里,尤其明显。
  打开我的底片,迎窗细瞅,一卷卷尘封了的胶片里,捋出了这个城市的成长足迹。原本那些不以为然的照片,却让自己激动得不得了。看到这一个个的“原来”、一个个生活瞬间、一处处旧貌,和所有的现在,才更感觉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与壮大,看到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成长与变化,看到了滨州市民的自信与自豪。记录滨州前行的步履中,摄影人不该缺席,也不能缺席,我也会为这个城市记下更多有意义的历史瞬间和章节。下一个10年、20年、40年,一定更精彩、更丰富。作者简介:
  李建民,生于1963年,籍贯山东章丘。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首席代表、山东摄影家协会理事、滨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自1979年接触摄影以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的纪实、风光、广告等摄影作品,并结合我市市情和社会需求,带领我市广大摄影爱好者聚焦滨州、宣传滨州,策划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摄影创作、比赛、展览等活动,编辑出版了几十本画册。纪实摄影作品集《与世界相遇·世博镜像》获得第四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这是我市摄影作品首次在此奖项上获奖。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