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德与滨州学院学生交流刘宝德与滨州学院学生交流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张斌王凤翔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华夏大地,国门打开为经济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舞台。阳信鸭梨就是借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实现了快速发展,闻名海内外。
日前,笔者采访到了原阳信县文化局副局长、曾助推阳信鸭梨走出国门的刘宝德。自参加工作以来,刘宝德30多年几乎都倾注在文化工作上。谈起改革开放以来阳信鸭梨产业的发展,他感慨万千:“用阳信的特色民间文化推动鸭梨产业发展,不得不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据记载,阳信鸭梨种植始于初唐,元末明初开始转向园林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阳信鸭梨产业有了长足发展,1996年阳信被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正如诗中写道,每年4月是梨花绽放的季节,阳信梨花会也在此月举行。此时,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成为阳信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刘宝德介绍:良好的土壤、光照等地理气候条件,为阳信鸭梨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过精心培育,阳信鸭梨无论从质量还是产量都大幅提升,但是受交通、区位等限制,阳信鸭梨未能做成很好的品牌。
为此,阳信县积极寻求鸭梨“走出去”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了做好鸭梨品牌,提高“鸭梨之乡”知名度,促进当地鸭梨经济发展,1990年阳信县委、县政府决定用当地民间特色文化“搭台”,举办了第一届梨花会。
“我们原先的节目是业余作者创作的小段子、小演唱,‘自己演,演自己’,比较简单、直白。为了确保完成县里交给我们的任务,时任县文化局局长李葆岚提笔撰写了歌舞联唱《梨乡颂》,邀请市艺术馆况守信老师谱曲,并筛选春节大联欢节目,请专业人员精心修改,重新排练,加工提高。”刘宝德参与了第一届梨花会的筹办,坦言当时举办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对节目进行排练,查找节目中的漏洞,最终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得到中外来宾的好评和赞赏。在节目组的统筹安排下,鹁鸽李、洋湖乡的鼓子秧歌和水落坡、河流等乡镇的民间吹打乐为大会助兴,活跃了节日气氛。首届梨花会获得了巨大成功。
首届梨花会反响很大,当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阳信籍著名画家陈维信、张志民,清华大学教授高春满,还有魏启后、王企华、乍启典等名人学者齐聚梨园,共同创作了《梨乡春色》巨幅长卷。美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客商,相约来阳信观光旅游,洽谈业务。
梨花会期间,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景晓村、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梁尤能以及国家农业部、林业部、经贸委、教委等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活动,对阳信县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
以梨花会为依托,1998年滨州市吕剧团在梨乡宾馆会议大厅演出了歌剧《拉郎配》。此剧乃老舍先生生前未完成的草稿,被山东作曲家刘源收藏,后委托滨州市剧作家王文田同志整理完成。
到目前为止,阳信县梨花会已经举办了29届,演出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届比一届精彩。如今,阳信鸭梨畅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阳信梨花会的开办,阳信鸭梨的品牌也树立起来。2015年,阳信县纪委根据万亩梨园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梨花洁白无瑕、纤尘不染的特质,将赏花与尚廉有机结合,运用景色内涵巧做融合文章,以“梨花品质”助推廉洁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叫响“梨乡廉韵”特色品牌,当地农户纷纷种植梨树。
在带笔者翻看梨花会影像资料时,刘宝德感叹:“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缩影,如果社会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就会推着社会往前走。”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阳信县依托鸭梨品牌、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引进相关项目,全力打造滨州市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
目前,阳信鸭梨不光是一个品牌,同时也成为了阳信的文化名片,当地的民俗文化以梨花会为载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阳信县举办了民间文化艺术节,让传统文艺节目登上了大雅之堂。2011年,组织开展了首届黄河三角洲(滨州阳信)民俗文化节。2017年,首届“水韵梨乡”世界音乐节震撼开唱。
近年来,阳信县重点文化项目不断丰富,产业链条逐渐延伸。以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为例,已有鼎龙、盘古、意象、昊天等几家资产过亿元企业入驻。
“可以说,阳信的发展是搭乘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作为阳信文化工作者,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当地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当地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刘宝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