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是黄蓝文明交汇的地方。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孕育了古老的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浸润了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至今,该地区都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表明黄河三角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黄河三角洲地区受到黄河和渤海的双重恩赐,在拥有厚重的黄河文明的同时,也有着灿烂的海洋文明。该地区有悠久的海洋文明发展史。在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就与海结缘、以海为邻、向海而生。“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为黄河三角洲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黄河三角洲地区具备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的有利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悠久的海洋文明发展史、坚实的海洋经济、优秀的区域文化等因素,都为黄河三角洲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海洋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维护。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海洋带生态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开展了滨海湿地生态整治修复等工程,破损岸线治理率达到80%。海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海洋沉积物与生物质量处于良好状态。二是海洋生态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生态养殖、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等产业发展迅速。三是海洋资源得到了集约高效利用,对海洋区域进行了合理规划。四是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黄河三角洲核心保护区面积达到778万亩。五是海洋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建立,全面建立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沿海地区都制定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海域管理规章制度稳步实施。六是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得到逐步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黄河三角洲地区还存在近海水质污染、海水侵蚀、海洋垃圾污染、海洋生态产业占比少、陆海统筹机制不完善、海洋生态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
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证研究,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与探究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重要科学依据和必要理论基础。本书以滨州市为例,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滨州市“十二五”期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呈连续上升趋势,海洋经济发展连续上升,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平稳,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投入持续上升,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的落实,丰富多彩的海洋宣传活动,民众海洋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海洋巡查执法综合管理进入新常态,都极大推动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本书提出了今后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积极培育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对海洋意识的宣传,加强对海洋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提高民众对海洋的认识水平,树立牢固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三是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陆海统筹新机制。要树立海陆并重、海陆一体化理念,构建陆海一体化的绿色保护制度。四要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海洋生态修复。要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补偿资金运行机制。五是加快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台阶。六是提高政府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控能力。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黄河三角洲的未来,既在陆地,也在海洋;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既要扎根厚重的黄河文明,也要弘扬深邃的海洋文明。新时代的黄河三角洲在海陆协同发展的交响曲中必将奏响最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