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苦海沿边”的绿色崛起
——滨州“林水会战”十年观察
  编者按:“实现‘生态脆弱区’向‘高效生态区’的转变要多久?滨州坚持了十年。”近日,第25期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刊发了题为《“苦海沿边”的绿色崛起——滨州“林水会战”十年观察》的文章。文章详细报道了滨州十年“林水会战”,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赢得粮丰林茂的实践。本报今日转发此文,以飨读者。
  新华社信息济南讯实现“生态脆弱区”向“高效生态区”的转变要多久?滨州坚持了十年。十年来,这个土地贫瘠、基础薄弱、禀赋匮乏的地级市,以农田水利、植树造林(即“林水会战”)为突破口,统筹路、林、水、田、渠,全域构建起以路为纲、林水相依、方田连片的农业生态体系,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百姓增收同步改善。增绿近10%,改善灌溉面积300万亩,为近200万人解决饮水问题,让美丽乡村覆盖到63%的土地……一组组数字见证了滨州十年磨一剑的“绿色崛起”。
  “十年九旱”困滨州引水兴绿解民忧
  滨州,渤海之滨、黄河之州。黄河从这里入海,自古多旱涝洪潮蝗灾。数据显示,这里年均降雨565毫米,蒸发量却达1821毫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310立方米,为全国的14%;盐碱地一度占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十年九旱”。
  明朝万历年间《滨州志》有云:“滨州风景异,四望少人烟。野佃全无舍,荒城半是田。民贫偏苦雨,地卤更艰鲜。何必论饥馑,丰年亦可怜。”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十多年前。“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碱地难收粮,丰年泪两行”,成为很多滨州人的难忘记忆。
  如今漫步滨州市区,绿意盎然,水鸟不时冲向云端,“鲁北水城”名至实归。可滨州人深知,这份美丽来之不易。十多年来,滨州人因地制宜,引黄河水润泽全城,将城区内5条河道、沟渠与黄河贯通。与此同时,全域实施“林水会战”,大做“水”和“绿”的文章,城区修建环水带,改洼地为东、西、南、北、中“五海”,再辅以72湖点缀其间。目前,滨州仅城区水面就达15平方公里,蓄水量过亿立方米,位居黄河流域城市首位。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滨州各市县“缓建办公楼,解决吃水难”,用有限财力补齐民生短板,启动沾化毛家洼水库改造扩容工程,同时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标准,“同源、同水、同价”推进水务改革,一举解决百姓用水难题。
  “那时候条件很苦。全县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扎窝棚、斗天地,半年就将水库加固修牢,完成了几辈子的心愿。我们平原水库相机引黄管网集中供水经验,还成为全省样板。为留住这份纪念,沾化人将毛家洼水库更名为‘思源湖’,寓意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每每回想起这段历史,滨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树青总是感慨万千。
  在这之后,沾化接连建成五个平原水库,总蓄水能力1.4亿立方米,也让“以水兴市、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理念生根发芽。为让这湾活水滋润贫瘠的土地,滨州2008年提出在农村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城市品牌,即围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修水育林,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时任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说,“这是滨州继‘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后,针对全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投入缺口大、城乡统筹任务重的又一项品牌工程,涵盖农村经济、基础、生态、文化、社会五大方面,是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谋划”。“林水会战”由此在滨州大地持续至今。
  水魂林韵沟渠通“林水会战”党旗红
  滨州“林水会战”涵盖造林绿化、水利工程、现代农业和骨干路域综合治理等多项内容,融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于一体,旨在以系统工程全面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说,用“水”和“绿”改造一座城市,对其他城市来说或许并不困难。可对于滨州而言,想在盐碱滩中持续孕育生命绝非易事。不惜一切代价改善生态环境,打赢“林水会战”,成为当时全市干部群众的一致心愿。
  思路既定,着手实施。滨州迅速组建市、县、乡三级指挥部,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统一指挥协调。同时,邀请专家参与决策,编写规划意见,并定期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强化部署,营造氛围。骨干河道(水库)蓄水、危旧桥闸改造、节水灌溉、水系生态等“十大工程”陆续推进实施,开源节流,提高用水效率。规划中的“路-水-林-田‘四网合一’”“一圈三环、八河九渠、六区十路”空间布局,逐步改变着滨州的生态生活生产环境。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上,滨州通过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配套,彻底解决农业基础性制约因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滨州市水利局局长刘春国说,财力紧张一直是滨州掣肘,但在“林水会战”问题上,滨州市委从未彷徨,坚定“生态投入”决策,自2008年起投入以奖代补资金,并逐年提高。县区、乡镇同步配套,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针对以往造林成活率不高、无钱造林、无人管林等问题,滨州探索实行了“政府租赁土地、公司化造林、专业队伍管护”机制。首先,由政府与集体或农户签订租赁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权。然后,成立专业护林队,按30年-50年租赁期进行管护,同步推行苗木立体种植、养殖开发,这样既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2013年至今,滨州造林成活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经过十年耕耘,如今滨州“以路为骨、以水为魂、以林为韵、林水相宜”的农村基础建设框架已然成型。到今年初,滨州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517项,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3.17亿立方米;完成合格造林156.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19万亩,建设绿色通道2476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增长9.2%,达26%。
  会战中,在滨州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被充分激发。阳信县农民张磊自主研发出“田间自来水”系统,通过地下管道把水源与农地相连,在泵站设置自动计费系统,两天便能将全村650亩地轮浇一遍,节时节水效果明显。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市247万亩农田推广,占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8%,每年节水2.9亿立方米。
  黄土碱滩变绿洲大地增绿民增收
  “种地还是种树,百姓心里有笔明细账。”滨州市农工办副主任张可浩说,要想把树种活、种久、种多,就必须让种树的人得到实惠。
  走进沾化城南万亩林场,绿树长势喜人,种树人心气十足。这得益于当地“政府着力种大树,百姓树下育新苗”的思路。林场以每亩不低于4000株的标准指导群众育苗,单位土地收益大幅提升,每亩可达8000元—10000元。而为解决树苗当年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政府前三年分别给予每亩500元、300元、200元补贴,群众种树积极性大大提高。
  目前,将单一品种改为混交林的模式正逐渐在滨州全市推广。据滨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刘春杰介绍,这样既可减少病虫害的困扰,也丰富了林业树种,拓宽了市场渠道。沾化区苏王村是小有名气的育苗示范村,当地产的白蜡、柳树、金丝柳、国槐等十余种苗木远销全国,村民人均收入6年前就过万元。
  惠民县皂户李镇十几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镇,受“林水会战”政策感召,也在田间地头“口袋地”上种植白蜡、国槐。村里的育苗大户以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开展规模经营。2012年,皂户李镇建立苗木大市场,上线中国白蜡网和国槐网,开始了从自营自销、倒卖周边向“买全国卖全国”的转身。如今,这个镇已举办七届“黄三角绿化博览会”。目前,惠民县苗木种植16万亩,形成育种、培育、销售、物流、采购完整链条,年产值20.5亿元。
  林地迅速增加,林下经济也顺势而为。近年来,滨州积极发展林草、林药、林牧、林禽等多样生态,通过基地建设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部分地区还探索出地上育苗、林下畜禽,食用菌和高附加值作物种植的“立体种植”格局,使“花钱买绿”成为“绿色储蓄”,变“要我植绿”为“我要植绿”。
  张光峰说:“一个个小乡镇因植绿而兴起、因生态而振兴,这让滨州在‘林水会战’中看到方向,坚定信心。那就是坚持‘特色化、融合化、品牌化’模式,走‘规模种植、标准培育、工业管理、品牌运作、精品打造’路径,让黄土碱滩大变模样,取得‘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的成效”。
  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年会战展新姿
  “林水会战”从一项沣水植绿、改变现状的无奈之举,随实践而内涵丰富,随时间而民心诚服,逐渐成为如今具有鲜明滨州特色的“三农”工作重要抓手;在为380万滨州人突破“水瓶颈”、提供“水支撑”、赢得“水信心”的同时,也为“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愿景筑牢根基。
  一是解决了群众期望值高和社会满意度低的矛盾,营造出宜居宜业、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刘春国说,十年来,通过“农村供水城市化,城市供水一体化”模式,加上市区县主动作为、强化监测,全面改造水网、管线,装直饮水,滨州人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喝脏水、苦水、咸水的无棣、沾化、阳信“北三区”百姓,全部足不出户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二是走出了农民丰产不丰收、种树不见树的困境,主体责任有效发挥。滨州市市长宇向东说,滨州曾被周总理誉为“棉区的一面红旗”,是因为这里条件太差,只适合种植棉花、玉米等耐碱性作物。群众粮都收不好,如何会种树?久之,土地板结,土质更差。为此,政府鼓励土地流转,通过大户带动、专家指导、节水灌溉、科学管控、立体经营,使规模效益、单位产出同步提升。群众有了盼头自然投身其中,形成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小枣、邹平水杏等特色品种,也才有了粮食十四连增的“滨州奇迹”,让粮食产业的“滨州模式”成为全国粮食行业推广的首个地方模式。
  三是改变了“鸟无枝头栖,人无树凉乘”的生态尴尬,让“鲁北水城”“大美梨乡”“黄河人家”“渤海粮仓”等名片逐一叫响。年过古稀的鸟类专家赛道建在滨州小开河灌区“卧底”多年。他发现滨州有鸟类250多种,比5年前增加2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二级40多种。他说,滨州有八大河流、17.63万公顷湿地,居山东第四位。多年来,滨州秉承湿地修复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建成麻大湖、小开河、秦皇河三处湿地公园及多处森林公园,为鸟类种群增长创造条件,也让“低头见绿茵,抬头见飞鸟”成为寻常画面。
  十年林水会战,滨州算好“群众能增收、企业有效益、生态得实效、政府能持续”四笔账,一张蓝图绘到底,为经济薄弱、环境落后地市“绿色崛起”探索出路。最近,滨州又出台新的十年规划,启动从“粮丰林茂”到“金山银山”的“二次创业”。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今年清明节,52岁的博兴锦秋街道居民李雪龙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祭奠完先人之余,前往麻大湖湿地公园游览。千树万树梨花带雨,春鸭潜水美似江南,让这位游子感慨道:“村口古树参天,家家青砖小院,鱼儿水中嬉戏,邻居笑脸相迎,这正是我儿时的家乡和梦中的田园啊!”
  (新华社分析师李吉双)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