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李伟伟 通讯员 祁俊波
近日,我市出台《滨州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实施海洋强市建设并出台《方案》,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省委省政府海洋强省战略,贡献滨州力量的使命担当;是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条件,推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谱写滨州发展新篇章的迫切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方案》筛选120余个项目构成了项目库
记者在市发改委了解到,该《方案》具有以下创新特点,丰富了滨州海洋强市建设的内涵,从政治、经济、科技、改革、开放、生态、管理等方面,创新大海洋发展理念和思路,全面把握海洋强市建设指导思想、行动方向和科学内涵。每个产业发展都有阶段性目标、推进措施,并精选部分重点平台、基地、园区、项目等,形成了7个专栏,筛选120余个项目构成了项目库。
《方案》健全完善海洋强市指标体系,确定了海洋生产总值、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测算了到2020年、2022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使目标更加具体化,并将海洋强市建设相关指标,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同时,《方案》中筛选了部分有重要引领作用的重大工程项目。比如,滨海化工园、滨州鲁北化工产业园区、滨州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滨州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滨州智慧全域旅游服务平台、京东(滨州)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滨州港海港港区LNG专用码头建设项目、滨州港海港港区6#、7#泊位建设项目等。
到2022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方案》还明确了组织实施的推进要求;成立了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小组及办公室职责;提出了建设重点项目库,并每年充实调整、滚动实施的要求,对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宣传引导等作出了部署。
《方案》充分衔接了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和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分为背景意义、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重点工程、改革创新、组织实施七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在总体要求上,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领导,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上”,加快建设海洋强市,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环渤海绿色循环油盐化工基地、环渤海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山东省智慧海洋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面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滨州提供强力支撑。
在基本原则上,提出建设美丽海洋、活力海洋、和谐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进一步明确了海洋强市的丰富内涵。
在任务目标上,提出到2020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海洋经济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左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85%左右。到2022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2:38,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继续保持两位数增幅。
在空间布局上,提出坚持规划布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陆海统筹,突出海洋经济特色,着力构筑“一核引领、两翼协同、三基地带动、多园区支撑”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核引领”即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引领。“两翼协同”即以沾化区、无棣县两个区块协同发展。“三基地带动”即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环渤海绿色循环油盐化工基地、环渤海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带动发展。“多园区支撑”即以全市域内多个涉海产业园区支撑发展。立足各县区资源和产业基础,高标准规划建设25个涉海特色产业园区。
在产业发展上,提出立足海洋资源和产业基础,突出打造五大产业链条。
一是以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延伸海洋渔业、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加快落实全省“海上粮仓”战略部署,把海水变良田,打造滨州特色、全国一流的“虾贝虫藻”经济聚集区。以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稳步提升渔业发展质量效益,采用高端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至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海洋渔业向深加工、高值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全面提升水产品附加值。
二是以原盐资源和港口油气集散地为基础,促进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向海洋新材料延伸融合发展。以沿海原盐资源和滨州港油气集散地为基础,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态环保型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重点发展改性塑料、聚氨酯、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特种化工涂料等海洋新材料,加快海洋盐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深度拓展、跨界融合、增值延伸。到2022年,全市海洋化工业(不含石化)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三是以打造滨海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以京津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休闲度假目的地为定位,以开发稀缺性、独特性的旅游资源为主线,整合域内沿海自然古迹、沿海生态、海洋文化等旅游要素,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旅游、海洋产业融合创新旅游等,打造“科普教育、文化古迹、休闲体验、文化创意”等四大旅游区域板块,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海洋旅游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促进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
四是发挥海工装备骨干企业优势,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滨州智造”。到2022年,全市海洋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五是深化与京东、华为战略合作,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努力建设智慧海洋。建设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产业园,打造一流的云计算产业链,培育一批云应用服务商,形成2-3个云计算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国家海洋减灾中心的科技合作,共建环渤海区域减灾中心。
在发展支撑上,提出了海洋生态保护工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基础设施支撑工程、开放合作深化工程、海洋文化提升工程的“五大工程”。围绕统筹发展机制、市场主体发展机制、投融资服务机制、要素配置机制等确定了改革创新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