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如何防止暑期溺水如何防止暑期溺水””系列评论系列评论①
生命安全教育应成常态
张炜
  编者按:
  每年的暑期,都是溺水事故多发期,今年也不例外。截至目前,我市已发生了十几起溺水事故,其中有多名中小学生溺亡。鲜活的生命倏然逝去,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痛苦。为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措施,尽量避免悲剧发生,本报即日起刊发“如何防止暑期溺水”系列评论,警醒广大家长、青少年注意暑期防溺水。
  今年多起溺水事故发生后,记者收到了学校群发的情况通报,以及暑期溺水预防知识。当前,各个层面也都在加大防止溺水事故的宣传。但是,这总给人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
  其实,每年放暑假前,学校都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签字后,由学生带回学校。这封信里面,就包括交通、游泳等暑期安全的内容。虽然年年如此,但真正仔细读信的家长有多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如果溺水学生的家长真正按信的要求做了,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为何没引起足够重视?也许存在侥幸心理,也许是麻痹大意,但归根结底,是生命安全意识不足。而这种意识,绝不仅仅是一封信、一条消息、一条广而告之能培养出来的。
  长久以来,中小学以成绩、升学为目标,用绝大部分时间用来教授基本科目、提升学生分数,根本“不舍得”拿出时间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偶尔有的消防演习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效果了了,甚至沦为形式。
  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只有生命安全了,才能谈教育、谈成长、谈幸福。生命安全教育,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应该由父母开展。至于学校,则应该将其列为一项重要内容,给予充足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确保入耳入心。
  从幼儿开始,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强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关爱、呵护,教授自我保护能力,及早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在课堂上开展是不够的。必须走出去,结合现实场景,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就如溺水,几处事故的发生地,如果设计成“溺水警示地点”,学校安排学生前去观摩,由目击者讲述当时发生的场景,由医护人员讲解抢救的过程,一定会让学生受到极大震撼,效果也远比课堂上好得多。
  这种教育,绝不应该是偶尔为之,而是应该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常态下,让孩子日渐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爱与被爱、懂得自我保护。如能如此,即使学生离开学校,即使不再发放一封信和警示短信,不幸的事故也会少得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