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小课后”解决“大民生”系列报道之四
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课后服务“大开绿灯”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实习生郭凤仪通讯员宁绍海刘鹏
  落实好课后服务这项民生实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证资金投入、建章立制、督查考核、规范管理,必须要有完善、周密的制度设计。同时,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这件好事也很难办好。
  只有促成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让家长不再为接送孩子而发愁,教师不为额外加班而焦虑,而学校也能用最大精力去完成教育使命。
  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为开展好课后服务工作扫除“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县区在开展课后服务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比如,部分县区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工作量加重、大多县区缺少财政补助、学校管理压力增大等。
  目前,全市开展课后服务的县区,均为免费提供服务。市关工委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县区没有把课后服务所需经费列入2018年财政预算,这成为制约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开展的主要瓶颈。此外,部分县区存在“畏难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后服务工作的推进。
  “目前,博兴县、阳信县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分别落实经费450万元、400万元予以保障。”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全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现场会议上,副市长潘青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家长委员会委托等方式,对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为教育部门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解除后顾之忧。”
  课后服务长效开展不能靠“牺牲奉献”,应着手解决学校教师实际困难
  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必然会延长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短时间内,可以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无偿付出。但事实上,开展课后服务是一项长期工作,如果不给予适当激励,尤其是物质层面的奖补,这项工作恐难长久。
  以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为例,该校课后服务不仅仅是放学一小时,而是三个时段。“中午放学后学生基本都不回家,老师会留下来照顾学生,这是第一个时段;第二个时段就是放学后4:40到5:25的45分钟;另外,所有学生都乘上校车需要三个班次,超过1小时,也需要老师陪同,这是第三个时段。”该校校长崔长平告诉记者。
  “平时我们经常6:40到校,自从开展课后服务以来,下午6点多才能离校,12小时连续工作,确实有压力。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所以也特别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殷秀君说。
  一方面,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个人牺牲;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适当提供支持,为学校提供方便,通过多种途径减轻教师压力。
  探索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课后服务专业化瓶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小学,在推行课后服务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力量不够、专业化水平不足的情况。
  “尽管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问题是,课后服务时间与教师个人时间冲突,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另外,毕竟老师的专业能力受限,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需要。”惠民县辛店镇胡营学区小学校长王金堂说。
  在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方面,市关工委进行了探索。“为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我们发动了老干部、老战士、老教授、老专家、老模范‘五老’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6月20日下午,几名“五老”志愿者来到滨城区第四小学。在1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里,有的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有的为学生们进行象棋、剪纸辅导。这些亲和、慈祥的老人也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尊敬。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