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岁月印痕——写给我的新老朋友
赵先闻
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
  回头望去,那依稀隐去的岁月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那不仅仅是时间的过去,那是生命的昨天,那是多少难以忘怀的故事……
  最近,我把尘封多年的作品整理了一下,有素描、速写、水粉画、拓彩画,大约200多幅,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画作。它们记录着我的艺术历程,也展现着当年的那些人和事。翻阅这些旧作,有深情的怀想,有发自内心的感动,也有泪水打湿的双眼……一幅素描就是一个故事,一幅风景就是一个季节、一种感怀,每一位老友的肖像都让我回到那年青的时代,许多年前的一幕幕,便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最早的几幅画,是农民的肖像,那是四十年前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惠民县毛刘公社邢何大队的村支书、道旭水利工地的劳动模范,还有故乡的孩子们……看着画,我似乎又闻到了泥土的芳香,听到了那沁人肺腑的乡音。有几幅速写画的是孤岛采油厂的女工“同志”们,她们年轻、美丽、大方、质朴,看到她们的倩影,我又想起了摆放在她们桌上的“干枝梅”,一簇簇白白黄黄的野菊花,大片大片紫红紫红的黄宿菜,苍苍茫茫的野芦苇,以及在黄河口湿地上空飞翔的海鸥……也就是在那里,成就了我的黄河口成名作《在黄河入海的地方》。
  三十年前,我写生最常去的地方是邹平西董山区,画集中收录了几张摩诃岭、鹤伴山、雪花山的风景。现在再去,除却几座豪华的建筑,天地间依然是绿色的原野,参天的大树和蓬勃的青山。
  还有那几年间,我去邹平焦桥、黄河农场、济南帆布厂,创作《虎口拔牙》《新的战斗》《纺织战歌》三本连环画时留下的速写与人像,让我又想起了那些与我合作过的老朋友们。
  特别令我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那时的我年轻,求学心切,勤奋好学,竟然画了那么多年轻朋友的肖像,现在再看感到特别亲切。
  三十多年前,中国画坛受到外来信息的碰撞,产生了一个学术活跃期,正是在那个大背景下,我的拓彩画探求应运而生。别具审美意义的拓彩画,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当时省内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推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国际著名美术大师、台湾的刘国松先生给了我热情和很有分量的支持和指导,并为我的拓彩画集作序,这是他给大陆画家写的第一个序。三十年后,再细细品读这些小画,犹如品味一瓶二锅头,浓烈、醇厚、回味无穷。第一次看到我拓彩画的朋友,很多都会大呼惊奇:“这天然成趣、鬼斧神刀的拓彩画不知如何画出?”
  抚今追昔,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丰富了人的阅历,磨练了人的意志,提升了人的修养。我感到,艺术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获得灵动的生命,艺术家只有历经了生活的沧桑,才能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步。
  抚今追昔,我以感恩之心怀念对我关怀备至的老师和那些一同走来给过我帮助的朋友们。
  整理一下老作品,并且把它们刊登,不仅仅是回望那消逝的年代,思念那些动人的故事,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画家的过去,还有一良苦用心,就是倡议我的画家朋友们,在当下市场利益的冲击下,莫忘关注民生,一定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题材、感受和新意。仅仅靠临摹和模仿古人,是永远成不了大家的,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艺术发展的方向,创新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岁月印痕,岁月铸情。
  我们一路同行!
  谨以此,献给我的新老朋友们!
  赵先闻:字知也,山东省聊城市人,196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滨州地区艺术馆馆长,滨州画院院长,滨州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新华社山东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山东电视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为滨州画院名誉院长,滨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滨州文联艺术顾问,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北京·滨州)现代原创美术研究院院长,滨州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微时空主持人。

    蓝海围网1979年

    邹平雪花山1978年

    幢景1992年

    西董山村1980年

    抢修现场1978年

    拓彩山色1988年

    黄河稻改1989年

    山村女孩1988年

    冰凌奇观1988年

    孤岛小护士长1987年

    铁人1987年

    西董招待所1979年

    孤岛神仙沟1988年

    军马巾帼1986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