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孙娌娜张敬鑫
“这是纺车,这是织布机,那时候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都是这么一根线一根线纺出来,再织成布做出来的……”在邹平县高新街道的农耕博物馆,一位老奶奶正在给小孙女讲解过去的劳动工具。
近年来,高新街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辖区内土地已经实现了整建制流转,很多居民住上了公寓楼。与此同时,很多耕种时期的老物件、老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留住乡愁乡韵,高新街道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园区精心打造了一座农耕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处闲暇时旅游观光、学习农耕文化、增长农耕见闻的场所。
高新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主任刘群介绍,街道先后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去西纸坊·黄河古村、狮子刘旅游度假村考察学习,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街道先后投资320余万元,对位于周西村文化广场对面的一座纯朴老院落,在保持其基本形态及园中植被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将其精心打造为农耕博物馆。
走进农耕博物馆古朴的黑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常州大学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特色影壁,院中高大的白杨树记载了这个院子的历史,并与新移植到此的翠竹、冬青等各色林木有机融合。截至目前,农耕博物馆收集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具门类齐全,有旧式喜轿,各式簸箩,青砖砌的大火炕,煽火的风箱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博物馆正屋的孔子像上方,造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勤俭持家”牌匾距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牌匾诉说着家训,也诉说着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
高新街道坚持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将农耕博物馆向精品化方向打造,用延续百年的老物件讲述着农耕文化。同时,街道积极引进手工制作果酱技术,利用当地农业休闲生态园种植的猕猴桃、蓝莓、葡萄、黄金梨、草莓等各类水果,让游人在领略文化魅力之余,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