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贾勇
4月14日,滨州职业学院迎来2018年单独招生考试。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33个专业均实行校企合作订单选拔培养,包括京博集团、魏桥铝电、中裕集团、华纺股份等骨干企业参与面试、录取全过程,考生入校后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培养。这是该院自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单独招生工作以来的一次重大改革。
近几年,该院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优质高职院校蓄势发力,实施开门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朋友圈”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紧密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成果、服务平台项目等核心指标持续增长、屡创新高。
2017年2月,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对滨州职业学院承担的《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调研报告》作出专门批示,指出:报告调研分析有深度,有很大参考价值。要求省教育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听取专题汇报,深入研究全省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更好发展的相关问题与政策建议。
在调研报告牵头人、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光军看来,高职院校就应该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理念,强化与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让职业教育“接地气、有人气”,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这既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之道和长久之计,也是滨州职业学院60多年办学传统的真实写照。
翻阅该院近年来,特别是优质校建设启动以来,交出的答卷让人心生激荡——
进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布局。黄河三角洲生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立项,化工、活塞高档数控装备智能制造、护理、“良好船艺”等4个项目获批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立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棉花综合试验站落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团队、盐碱地植物开发及应用创新团队被授予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开展油莎豆高产优质研发和食品深加工综合开发,年均完成社会培训6万余人次,创收1400万元。
充分发挥职教智库作用。实施“双联双促”行动,深入县区企业走访调研、了解需求、对接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员工培训,目前已与10家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了对接,选派6优秀专业教师入企挂职锻炼、跟踪服务;与阳信县合作共建,与高新区合作办学;参与地方重大发展策略研究、重大政策制定、地域文化挖掘和文化产业培育,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
当前产业融合现象不断涌现、趋势不断增强,这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能力和素质。因此,集聚多个具有内在关联性专业的专业群培养模式更适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此刻的滨州职业学院正敏锐地把握这一人才需求变化,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向着打造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航海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五大一流专业群目标强力冲刺。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该院传统优势专业,也是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专业。该院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面向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方向,以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要抓手,将服务机械制造产业链的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关联专业系统整合、统筹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涵实力。
2017年,学院与长春合心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企业选派国内外智能制造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和实训课教学,投入建设工业4.0实训中心,安排学生到ABB、库卡等世界知名机器人公司、国内机器人产业联盟成员公司实习就业,共建技术研发团队、合心创客空间,开展行业技术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山东及周边工业自动化市场开发等。
在建设一流专业群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机械工程学院一花独放。护理专业群探索实施“2+1”“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医护职业技能和南丁格尔精神的塑造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积极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不断完善“校企渗透、阶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海洋学院与海军空军联合培养定向直招士官生,探索实践“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航海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则通过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断拓展提升实训基地数量和层次。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工作着力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学院向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作为空间。”杨光军表示,学院将以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引领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服务区域向更好水平更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