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管林忠 通讯员 尚强 步兰兰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是关键。在我市经济总量、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加快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谷守彬。
记者:人才是赢得竞争的战略资源。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社部门将怎么应对?
谷守彬: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探索建立面向海内外、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引才机制和服务模式,通过建立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和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搭建国际化引才平台,为人才集聚奠定基础。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面向“新优特”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通过工程培养、外派培养、挂职锻炼、基层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青年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等培训力度,加快促进各类人才成长。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政策。破除制度束缚,实行灵活人才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松绑,打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梯队发展、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
记者:破除制度束缚,为人才创新创业松绑,人社部门下一步具体怎么做?
谷守彬: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实施,人社局将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用力突破短板、注重引育并举、重视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滨州人才新优势。
一是树立一个理念,优化人才发展大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确定1名领导班子成员和2-3名县处级干部组成人才工作专门班子,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围绕传统产业上水平、新兴产业上规模,积极为实体经济提供“点对点”“保姆式”人才服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人才,设立人才服务专员,进行一对一服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子女,积极协调、给予保障。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立人才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网上网下、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立体化人才服务平台,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
二是实施一个工程,助推重大工程起势。以“渤海英才·海纳工程”为抓手,继续开展“海纳工程·出彩滨州”系列招聘活动,为高层次人才集聚滨州搭建桥梁。拟于5月份赴荷兰、瑞典、芬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并建立1处滨州市海外引才工作站,积极引进急需的外国专家。开展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发挥好部门和人力资源公司作用,助推多项重大工程尽快起势。
三是搭建一个平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筛选一批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鼓励支持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加强培育指导,筑巢引凤。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支持计划,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留学人员来滨创业发展。根据省委鲁发〔2016〕22号文件要求,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单位同意,可以兼职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者离岗创业,在3年内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和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相应享受职称评聘、保险等方面待遇,离岗创业期满后,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同意可再延长3年。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按政策规定予以扶持。
四是健全一个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我市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改进服务方式,促进职称评审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拟于4月在开泰集团进行试点,积极探索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模式,让企业自主培训、自主评价,切实解决技能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持续开展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推动本土人才成长。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继续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指导高职、技工院校科学设置学科和专业,培训高层次高质量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