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2.5万纱锭的智能化纺织厂,偌大的厂房里几乎看不到纺织工人。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裴庆力 李默 张丹 通讯员 高雷
4月2日,记者走进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邹魏第三工业园二纺智能化纺纱厂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寥寥数人。而整个厂区的生产情况通过总控平台,便可一目了然。“我们智能化纺纱厂这条12.5万纱锭的智能化生产线,是由118台进口设备及现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组成。这些设备全部选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智能纺纱设备,生产线几乎所有的流程,一直到成品的包装入库和出库,基本实现了全过程的无人自动运输。”魏桥纺织负责人介绍道。
据介绍,该生产线采用了粗细络智能全自动轨道系统和筒纱自动包装系统。粗纱工序可实现2分钟内落纱停车,落纱成功率、空管置换成功率、生头成功率接近100%。整个全自动粗、细、络联生产线轨道长度达到35公里,实现了粗纱从一楼到二楼的自动输送,尾纱的自动化在线清理、空管的自动化配置。筒纱自动包装系统兼容纸箱包装和编织布包装(无人自动缝包)两种模式的包装,在全国同行业尚属首例。全流程的无轨AGV电车运输、筒纱质量视觉筛查、自动贴标、自动码垛、自动入库、自动出库、整个流程无任何人工直接参与,综合节省人工约90%,包装成本下降约20%。
这些智能化生产设备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条生产线万锭用工只有10人。负责人介绍道:“像细纱车工,一个班只有6个人,一个人可看管2万纱锭,而在以前,一个人也就看管2—3千纱锭,其原因就是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一个综合运用。”此外,整个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行了智能信息化大数据管理,在所有的设备上安装了十五万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对所有的一线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进行智能分析,为工厂的精细化生产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工厂生产管控中心的在线监测和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国内最先进的经纬e系统,可实现ERP系统和生产过程的无缝链接12.5万纱锭全部实现断纱灯光自动控制,属于行业首例。
集播种、施肥、灌溉功能于一体的播种机;自主研发的滴灌系统;农业大数据……如今,在农村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已不新鲜。而面对上千亩乃至上万亩的田地,传统的农业机具已难以适应大规模田地的耕种、灌溉。记者在邹平县九户镇长槐村的山东元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个个农业生产领域的创新项目,不仅实现了节水节肥,而且还实现了农业高产,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我们公司分别与中联、克拉斯、道依茨法尔、雷肯等国内外知名农机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全资购进全进口大马力拖拉机40台,大型收割机15台,深耕犁、旋耕机、无人机等农机具300余台套,日均作业量高达1万余亩,实现了以最高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公司董事长宋学东介绍道,公司采用自己研发的宽幅精量播种技术,将传统的播幅(1-3厘米)提高到6-8厘米,通过加大小麦垄的播幅,使单位面积内定量的麦种分布均匀,解决小麦精播在生产应用中的缺苗断垄等问题,促进个体发育健壮,达到穗大、粒多、粒重,同时改善了田间光照条件,增强了根系的吸收能力,实现小麦的高产。公司自主研发改进的农机,可实现种肥同播及滴灌带铺设一体化作业。该技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水肥的需求规律,安排定时定量定向施肥浇水作业,可准确控制灌水量、施肥量,用药量,同时可将水肥精准施用到作物根部,减少无效的棵间蒸发,有效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在产量上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小麦平均亩产可增加50—130公斤,玉米可增产100—160公斤,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增产‘三节一增’的目标,节水30%-40%,节肥40%,节药15%-30%,增产15%。”此外,公司还可将带有4G传输设备的主机架设于田间,实现通过手机和电脑端远程查看实时和历史数据,帮助观察苗情长势,收集数据进行剖析,方便种植部门随时检查和调整种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