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春秋战国时战乱频仍刺激城池建筑兴盛
张卡
    无棣信阳古城址残存城墙

    秦皇台遗址(滨城区文管所提供)


  从龙山文化晚期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开始,直至商周时期,城池建筑日渐增多。“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古代城池的主要功能就是军事防御,是阻挡敌人进攻的有利工事。夏商周三代天子虽为天下共主,但诸侯林立,各建城邦,互有攻守。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战乱频仍,进一步刺激了城池建筑的兴盛和发展。
  寨卞遗址和贤城遗址,是薄姑城旧址的可能性最大
  1983年、198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博兴寨卞遗址考古勘探时,发现地下有一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战国时期城址。城墙基宽12米,夯窝径6-8厘米,夯层厚8-10厘米。该城墙的东墙北部和北墙东部,被春秋早期的墓葬和遗迹打破和叠压,其下又叠压商代文化层,墙体内的包含物也属于晚商时期。早期墙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商代晚期,下限不晚于春秋早期。
  1987年、2002年,省考古所在贤城遗址调查勘探时,亦探得东西、南北各长约1000米,墙基厚约20米的城墙。学界认为,寨卞遗址和贤城遗址,是薄姑城旧址的可能性最大。
  邹平於陵古城址,位于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该村亦保存有战国齐於陵邑西南角和西北角的一段城墙,城墙为版筑,城墙两侧尚还保留密集的穿棍痕迹。版筑形式的出现是城墙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博兴东关遗址则发现有商代房址和大型堆筑(建筑)工事等。房址平面形状呈方形。墙体有两种建筑形式,挖基槽内立木柱和版筑墙体。室内地面平整坚实。遗址边缘发现的大型堆筑工事,由内侧到外侧逐次逐层堆筑,逐层交互叠压,层层夯打加工而成,其目的可能是为了维护当时聚落的安全,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这一时期的各个村落都非常注重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布局。如滨城兰家商代遗址的聚落布局就有着明显的规划,聚落中有着专门的居住区、贵族墓地、平民墓葬区、骨器作坊区和生产盔形器的制陶区。滨城侯家遗址中的商代聚落规模不大,约1万平方米,同样有着整体的规划布局,而且每一个小聚落中都包含有房屋、院落、窖穴、取土坑、墓葬以及生产、生活垃圾区,几个小聚落同时又组成一个较大聚落,非常规范。
  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代表性遗址主要有秦皇台、信阳古城址和秦台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频繁激烈,各种防御设施日渐严密,层出不穷,这成为当时边防建筑的一大特色。
  滨州位于齐燕交界之地,北部的滨城、阳信、无棣一带发现众多的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高台遗址,应是当时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其中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代表性遗址主要有滨城区的秦皇台、无棣的信阳古城址和阳信的秦台遗址。信阳古城址最早建于春秋时期,位于无棣县信阳谢家村西南,城址平面呈矩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400米,总面积约有200万平方米,现保存有西南角一段城墙,长约120米,最高处6米。
  信阳古城历经数次勘探,知城址内分大小二城,大城居东,小城座落于大城的西北隅,两城有内城墙相隔。城墙用版筑法筑成,其布局与齐临淄故城相似。
  滨城区的秦皇台遗址位于秦皇台乡西石村西南700米处。遗址上有一椭圆形高台,当地称为秦台,该台现高出地表约19米,底部周长188米,面积2826平方米,顶部周长63米,面积314平方米。秦皇台建于东周,为人工夯筑而成,夯层较为分明,每层厚约15厘米,夯土内夹有红烧土块及红陶、灰陶器物残片等。2014年春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济东高速公路建设,在滨城区秦皇台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小范围发掘,在台地周围及发掘现场发现大量东周时期的灰陶瓦片、素面半瓦当和环纹半瓦当,板瓦最大者长50余厘米,推断此处曾经存在一大型建筑。
  这些城址并不仅是简单的生活居住区,应该还兼有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