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於陵古城与於陵仲子
张卡
    残存的古城墙

    古城墙的夯土痕迹

    遍布地表的陶片(中间圆柱形为陶豆柄)

  仲子城边日向中,田家馌亩自西东。
  高原雨脚牛羊外,一径秋深豆叶风。
  ——清·徐夜《古於陵城》
  徐夜,清初诗人,“中岁以往,屏居田庐,邈与世绝,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渔洋文》)。徐夜为明末诗人王象春的外孙,诗人王士祯的外从兄弟。在其隐居之后,蓬门昼掩,只与王士祯等往来。该诗表达了徐夜对於陵仲子灌园隐世生活的倾慕。诗中正文虽无一句写到於陵古城,却巧妙点到了於陵城与陈仲子的关系。
  於陵古城今犹在
  於陵古城,就位于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村落南面地势略高,上面种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春风浮过,绿油油的麦苗宛如绿色的波浪,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麦田的东面立着三块石碑,显示这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漫步田间,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陶片。这些陶片多是农民种地捡拾出来的,而这些不起眼的陶片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麦田,正是当年於陵古城的旧址。
  麦田的南面和西面,还保存着当年的两段城墙,分别位于古城村的西南角和西北角。远远看去,城墙就像是普通的土堆子,杂草及膝,灌木丛生。站在残断的城墙上,极目远眺,麦浪如潮,突然想起了文征明的那首诗:“会心何必在郊炯,近圃分明见远情。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茆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耕。”
  於陵古城的城墙为版筑,城墙两侧尚还保留密集的穿棍痕迹。古城遗址呈正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整体高出周围地面平均2-3米。西南角残存古城墙为东西向,长108米,残高4-10米,城墙厚约16米,夯层厚约18厘米。西北角城墙残长80余米,残高8米以上,厚约15米。夯土中曾经发现石斧、石镰等。
  在附近的地表,文物工作者还曾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红陶鼎足、岳石文化夹砂灰陶甗足、红褐陶鼎足及石铲,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绳纹鬲足及口沿、泥质灰陶豆盘及卷云纹、树木纹半瓦当残片等,证明此处最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类生活居住。商末,周朝开国重臣散宜生从陕西只身来於陵求虞救文王,即是此地了。战国时期,齐国曾经设置於陵邑。汉代设立於陵县,属济南郡。战国时期,齐国名士陈仲子归隐于此,种菜灌园,过着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
  廉洁隐逸的陈仲子
  陈仲子(约前347-前262),本名陈定,字子终,排行第二,故称“仲子”。其先祖为陈国贵族陈完,因避战乱逃至齐国,改为田氏,所以陈仲子又叫田仲。因避居於陵,又称於陵子。陈仲子与孙武都是陈完的后人。
  陈仲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於陵子》一书中。全书共分《畏人》《贫居》《辞禄》《遗盖》《人间》《先人》《辩穷》《大盗》《梦葵》《巷之人》《未信》《灌园》等12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陈仲子的理论思想和人生哲学。
  陈仲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其兄继承了父亲的世卿世禄,并在齐国盖邑有一块封地。陈仲子见其兄食禄万钟,以为不义。齐国想聘他为大夫,他不仅坚辞不受,还避兄离母,迁居於陵,辟纑织屦,自食其力,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后楚王听到他的贤能,也派人持百镒金想聘其为相。于是陈仲子又携妻逃去,隐居齐国西部长白山中,终日为人灌园,过着清贫的生活。晋陶渊明《扇上画赞》诗曰:“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
  陈仲子特别反感行贿受贿,将贿赂之物视为“不洁之物”;反对贪欲,主张廉洁自律。战国时代,陈仲子是被当时人作为“隐士”或者“廉士”来看待的。齐宣王时,孟子来齐,与齐国名将匡章讨论陈仲子。孟子虽评价陈仲子为“齐之巨擘”,但同时也认为陈仲子的思想过于偏激,为人过于酸腐,他那种所谓的廉洁是要把人变成“上食槁壤,下饮黄泉”的蚯蚓才能做到。(《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也认为陈仲子的主张是违背人性的,是故意标新立异,自视高人一等,但却言之成理,足以欺骗民众。(《荀子·非十二子》、《荀子·不苟》)
  韩非子则曾经讥笑陈仲子是一个没用的“实心葫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汉代的刘向是最早系统整理《於陵子》的人。尽管刘向认为陈仲子“违远中庸”,但还是建议皇帝“少加观览”,因为它可以用来“风谕臣工”。王充《论衡·刺孟篇》更是严肃批驳了孟子对陈仲子的求全责备。后来明朝的徐渭等人重刊《於陵子》并为之作序,清代的《四库全书》也收录了《於陵子》。尤其是古城村《陈氏宗谱》收录的《於陵子》,非常完备。
  陈仲子的做法虽然有些偏激,但其赞赏古代圣贤义士,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以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主张洁身自好,修身自立。他抨击王公贵族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谋位篡权、鱼肉百姓,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惑。《於陵子》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非常现实的警世作用。
  陈仲子死后先葬于长白山,后迁葬于长山城内十字街东北侧。原有墓碑,后遭破坏。墓地封土于1958年被铲平,1968年被拆毁。在陈仲子生活过的於陵地区,至今还保留了很多纪念地。於陵故城(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东南角,称“老人仲子”或“老人冢子”,相传为陈仲子灌园之处。陈仲子去世后,后人在其居住地立“於陵仲子宅”碑纪念,今已不存。
  “於陵学说”是先秦六大学派之一吗?
  近年来,有不少人提出了“於陵学派”的说法,而且指出“於陵学派”是先秦六大学派或六大学说之一。那么,先秦时期有六大学派的说法吗,於陵学派真的是六大学派之一吗?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诸子百家”一词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最早提到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家。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影响最大。
  可见,历代史书典籍之中,似都没有提到过六大学派的说法。陈仲子的於陵学说也不是六大学说或六大学派之一,甚至史书中提到的各种诸子学说都极少有於陵学说的身影。我想,真正理解和践行《於陵子》中有益的优秀的廉洁精神内涵,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