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博兴是寻找齐国早期都城的重要区域
张卡
    寨卞遗址

  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建设工程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青县陈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西周早中期的夯土城址、包括甲字形大墓在内的贵族墓葬、祭坛、(车)马坑、带有『齐公』字样的有铭铜器、刻辞卜甲等重要遗存。
  陈庄遗址的发现,让学术界兴奋不已,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陈庄即营丘的结论。不过随着工作的开展,学术界渐渐否定了陈庄即营丘的观点。但陈庄遗址如此高规格的遗存集中出土,使人有理由将其与齐国早期权力中心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虽然陈庄遗址不是齐国营丘,但沿着小清河寻找齐国早期都城的观点开始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小清河即是古代的济水。周初齐国立国之地的营丘,应属薄姑范围之内,位于济水下游一带的可能性非常大。济水原称齐水,齐国之名亦源于齐水。《水经注·济水》引汉代《春秋说题辞》:“济,齐也;齐,度也,贞也。”又引东汉应劭《风俗通》:“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表明古时“济”与“齐”当为一字,济水即是齐水。
  齐地之先有北齐国,姜姓,其地在齐地,逢伯陵国故地。据《路史·国名纪一》载:“齐,侯爵,伯陵氏之故国,以天齐渊名。吕尚复封,都营丘。”又载:“北齐,内傅齐之先有逄伯陵,盖伯陵前封逄,后改于齐。故《山海经》有北齐之国,姜姓……伯陵之子尧代有殳戕,即齐地冐淳也。一作朱,故《传》有朱戕。”逢伯陵以天齐渊名,后改逢国为北齐国。北齐国故地,后姜太公居之,复封为齐国,称周代齐国。
  齐不仅在太公受封以前,就已是姜姓集团的统治区,而且“齐”之名称也多次出现在殷墟卜辞之中。殷墟文字甲编中有一片甲骨:“庚寅卜,在齐師。”还有几片,一为“在齐師,隹王来征人方。”齐是帝辛征人方所过的地方,人方就是夷方,地在山东。
  王献唐认为商代山东确实早已有了齐,《左传》、《国语》、《山海经》的记载是相当可靠的。郭沫若也认为:“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春秋时,齐地颇广大。殷代之‘齐’当指齐之首都营丘附近。”《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也说其是“东夷之士”。可见姜太公的原籍为山东。周王封太公于齐,是有目的地采取以姜族治姜族的策略。
  齐国营丘与薄姑故城皆是因济水而建,那么寻找齐国的早期都城就只能沿古济水沿岸去寻找。而现在的小清河就是“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下游自济南入海的一段。《尔雅》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济即济水,小清河原是古济水自济南至莱州湾的入海河段。济南即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在唐代时,由于黄河浸淤,上游已湮没。《水经注》:“济枯渠注巨野泽,泽北即清水。”《禹贡锥指》曰:“唐人谓之清河”。这时,山东以上已无济水。唐人为区别黄、济两河,将山东境内的济水改称清河,即现在的小清河。
  李学勤先生在《滨州通史·序》中写到:“种种迹象表明,姜太公建立齐国是从中原地区,顺济水而下,在济水下游……一带建国的可能性更大,而从陆路到临淄直接去建国的可能性极小。”
  济水是当时连接中原和山东的主要交通要道,而走水路也是当时最为经济和方便的交通方式。而且,不仅薄姑都城是临济水而建,营丘临济水而建的可能性也较大。《尔雅·释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从而可以得出营丘应该是临近水源的高台地。这个水源应该就是济水,即现在的小清河。《水经注·济水》则记载薄姑故城亦在济水之畔:“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所以,要想寻找齐国早期的都城营丘和薄姑城,有必要在小清河两岸去下功夫寻找一番。
  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今小清河两岸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为滨州博兴段和淄博高青段,其中又以博兴段遗址数量最多。如博兴的寨卞遗址、贤城遗址、院庄遗址等,不仅位于小清河两岸,而且面积规模都相对较大,寨卞和贤城遗址还发现了早期城址。这都说明小清河两岸的博兴一带有重要发现的可能性很大。
  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姜子牙复建齐国。姜子牙率众自西向东沿济水而下,落脚地点选在位于古济水下游的薄姑故地(今滨州的博兴一带)建都兴邦。蒲姑一带遂成为齐国文化最早的中心。
  齐国建立之初,便是以营丘为中心,方圆仅百里,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孟子·告子》亦记载:“太公之封于齐,为方百里。”“齐,海国也”,刚刚建立的齐国不仅地处东夷,靠海多碱,不适于农业生产,而且地少人稀,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与周人不同,被征服者随时有可能发生暴乱。太公姜尚在此情形之下,因地制宜,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策略,利用依山靠海的自然条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逐渐形成了尚武、重商、功利、开放的大国面貌。
  周初的这段时间,包括滨州在内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被纳入姜齐势力范围,由于齐国“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促成了当地既保持了晚商以来较高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吸纳了齐文化的革新、开放、包容精神,推动了当地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汇聚此地,开发经营,使得人口渐众。滨州地域的盐业、交通及水利特点都深深影响着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直至齐献公将都城由位于古济水下游的滨州一带迁往东南的淄河西岸的临淄,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相应地逐渐由滨州一带转移到临淄一带。
  可以说,滨州地域的盐业、交通及水利特点都深深影响着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滨州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政治文化方面,都对齐文化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滨州在齐文化研究中应占有较高的地位,其作用也不应忽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