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灿、黄澄澄的芝麻酥糖做好了,这些酥糖马上就要经过喜庆的包装,送到千家万户。 经过拔丝,糖丝成倍增加。16圈过后会有2600根糖丝呈现。 用木棍挑起糖的两端,不断翻打、对折、推拉……处理后的糖渐渐由金黄变至雪白。 2017年3月,芝麻酥糖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审核和公告程序,这是我市第一个。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田军 张丹 通讯员 林雪枫
炉火静静燃烧着,锅中晶莹透亮的糖浆翻着泡沫,守在灶膛前的常祥军不时用汤勺搅动糖浆……这是滨城区市东街道常家村芝麻酥糖作坊的忙碌景象。
临近年关,芝麻酥糖的需求量增大,这让平日里就忙得不可开交的常祥军一家愈发忙碌了。
“好糖不怕巷子深”,小作坊里的滨州名吃不简单
每年九月到春节前后,是芝麻酥糖的需求旺季。作为滨州芝麻酥糖的老字号,常祥军家的小作坊更是引得大家慕名而来。每到此时,常祥军一家便一起开工制作,从早晨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偶尔还需加班加点。逢年过节,慕名而来的客人一买就是好几箱。
常祥军说:“这些年,我们也没扩大经营,在常家村里守住这些老古董。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糖也是这样,真想吃好糖的人,不怕寻不着咱这地方。”
选材、芝麻搓皮、炒熟、压碎、熬糖、拉条、拔丝、包装,常家人将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做到精致。负责制作酥糖的是哥哥常祥军、弟弟常农村、弟媳妇以及妹妹四人,他们共同制作酥糖已经十多年了,彼此之间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什么才是好吃的酥糖?常祥军告诉记者,好吃的酥糖不仅无香精、无色素、纯粮食制作,而且要酥糖拉伸长、层次多,最重要的就是手工制作。
此时,锅中的糖已熬得差不多,常祥军说,“现在糖的温度已经达到了180度左右,颜色发黄了,冒的泡很大,这样就是熬好了,可以端起来了”。他把糖倒在案板上冷却,剩下的活就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常农村。
“打糖的活儿一般人可干不了,因为糖实在是太重了,打糖就是个膨化的过程。”说话间,常农村已经用木棍挑起糖的两端,不断地翻打、对折、推拉……如此反复,就像玩泥巴一样,一层层裹起来。经过一番“专业操作”,糖由金黄变至雪白,仔细观察这一大块糖的糖面,细腻如指纹的纹路清晰可见。刚刚这道“打糖”的工序一共打了38圈儿。此时,常祥军已把糖放进盛满芝麻的锅内,四个人开始了糖拔丝这道工序。绾上一圈,糖丝成倍地增加。16圈过后开始冷却,经过拔丝,2600根糖丝呈现在记者面前。糖丝冷却之后,香酥脆甜的酥糖便成功“走下生产线”了。金灿灿、黄澄澄、成排的芝麻酥糖尽在眼前,这些酥糖马上就要经过喜庆的包装,送到千家万户。
百年传承,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酥糖的制作工艺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型的,而是经过了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沉淀。芝麻酥糖制作工艺的形成要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
清朝末年,常祥军的曾祖父常立亭逃荒到天津杨柳青,当时京津一带民间流传手工制作酥糖的技术,好学的常立亭一边打工务农,一边拜师学艺。手艺成熟后,常立亭回到老家,开始购置设备办起小作坊,做起芝麻酥糖的小买卖,由此成为了滨州芝麻酥糖的第一创始人。
四代人的百年传承,承载了城市背后久远的文化、礼仪和风俗,让常家芝麻酥糖背后繁复的制作工艺多了一份返璞归真的滋味。虽然目前现代化工业食品对传统食品制作工艺的冲击很大,但是常家芝麻酥糖依然凭借原生态的工艺获得大家的青睐。常祥军说:“用机器制作芝麻酥糖,产量必然会翻倍,但在我看来,工业化的东西还不足以称为‘民间工艺’。何况机器制作的酥糖口感相比手工制作,还是逊色很多。”
连获多项荣誉,年销量增加20000多盒 常家芝麻酥糖不仅在滨州家喻户晓,精细的工艺、优质的产品还让常家芝麻酥糖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1988年,常家芝麻酥糖获得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2007年10月,芝麻酥糖与滨州锅子饼、大山烧鸡、武定府酱菜一起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7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审核和公告程序,成为滨州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产。
“这几年,为了适应人们的口味,我们通过引进脱皮机、出风机等设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拓了五谷酥糖、花生酥糖、水果酥糖等品种,又在芝麻面里加入了腰果、核桃仁等,使芝麻酥糖更加美味。”谈到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常祥军更自豪了:“有了这个商标,我们的牌子就有了保护伞,我们更应该坚守这种绿色、天然的农家品质。”
据了解,常家芝麻酥糖今年的销量同比增加了20000多盒,甜蜜技艺让芝麻酥糖的魅力绽放整个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