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先建后拆高新区棚改新政让群众舒心安居
    棚改群众舒心安居


    小营社区二期

    建设中的旧镇社区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王辉 通讯员 张春峰
  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蓝天的映衬下整齐地排列着,楼下,爷爷和孙儿抬头向上望着。爷爷抬起手,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一栋楼房,笑眯眯的告诉孙儿:“这里,以后就是咱的新家了”。
  2月2日,尽管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但依然阻挡不住棚改群众搬迁入住新家的热情。这里便是滨州高新区建设完成的2016年度棚改项目的其中一项——小营社区二期。
  小营社区二期属于2016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占地128亩,规划建筑面积10.18万平方米,建设楼房699套,2016年10月主体工程完成,2017年10月全面竣工,安置小前、小后、鲁家、姜家、双庙等5个居委会的村民。目前,已进入分房并组织居民搬迁入住阶段。
  棚户区改造要“改”什么
  将时间的齿轮拨回到2008年,那一年,全国棚改正式启动。从那时起到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数量之大,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棚户区是什么?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所谓“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仍然存在的、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属于棚户区性质的区域。
  以前提棚改,指的就是集中成片的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将其他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纳入棚改范围。2015年,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进一步扩大棚改范围,将城边村等也纳入进来。
  “先建后拆”是高新区棚改的首要原则
  也就是在2015年,借助国家将棚改范围“扩军”的东风,滨州高新区的棚户区改造拉开了大幕。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因此,滨州高新区棚改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先建后拆。
  何为“先建后拆”?用高新区建设局局长孙春林的话来说,那就是“首先得让群众有地方住”。先盖好新房,再扒掉老房,群众才会吃下“定心丸”,没有了后顾之忧。
  新房建在哪儿?拆迁能补偿多少钱?在棚改建设过程中,面对群众这些最关心的问题,滨州高新区一点儿都不回避,而是用政策纾解群众的焦虑。孙春林说:“我把高新区的棚改政策归纳为‘三个舍得’”。
  其一是舍得拿出“黄金地段”建房子安置群众。充分考虑群众工作生活便利,拿出最好地段建设安置房,最大限度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其二是政府舍得投入。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拆迁补偿执行到位,安置房价格则远低于市场价格,让群众“拆得了旧房子住得起新楼房”。其三是舍得花费精力。高新区抽调精干人员盯靠棚改项目,严把工程质量,工地上使用的材料,工程工序,都严格把关,建设群众满意工程。
  旧村拆迁之后,群众上楼了,闲置的土地用来干什么呢?滨州高新区开始在这些土地上建设公益性项目。例如,2015年进行拆迁改造的小营街道张道村,其村民搬迁之后,旧村原址上建起了高新区第一小学,以进一步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棚改与社区建设同步推进解决管理难题
  提起农村的房,您或许会想到一座大院、一棵果树、一个石桌还有一张火炕。那种夏天院落乘凉、冬天围炉夜话的浪漫让城里人很是向往。殊不知,村民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冷得不愿起床;因为没有通上天然气,烧火做饭要么用柴要么用电;更别说遇到下雨下雪天,屋里屋外更是泥巴连片脏得很。
  住上楼房以后,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高新区建设局房屋征收与补偿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红军说:“安置小区内,水、电、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天然气、暖气等,这些都是标配,哪一项不合格,我们也不会让群众搬进去。”不仅如此,小区内绿化、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可以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住上楼,并不意味着棚改工作的结束。合村并居后,社区建设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此,滨州高新区在加快棚改的同时,综合考虑地域、类型、特色等情况,按照人口3000至6000人,服务半径小于2.5公里的原则,将原9个管理区、154个村(居)合理划分成为18个农村社区。
  按照“一社区一服务中心”的原则,滨州高新区还在每个社区建设总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合理设置服务中心功能,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7类18项公共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