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17年全市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比上年提高47.2%
“量体裁衣”式精准服务打通残疾人康复“梗阻”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猛猛 通讯员 梁川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据市残联统计,目前我市共有持证残疾人9万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8万人。因此,如何精准把握残疾人反映最强烈的需求,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市构建起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残联、教育、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2017年全市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比上年提高47.2%。
  “让信息多跑路、残疾人不跑腿”,有效解决“精准评估三问”
  家住滨城区樊家小区的重度残疾人董保顺,因脑出血导致肢体功能缺失出行不便,同时因残疾程度较重需专业人员进行需求评估。为此,入户人员通过手机APP与后台肢体康复专家联系,现场做出了进行改善肌张力康复训练和居家护理的需求评估意见。目前,通过手机APP,全市在线评估疑难残疾人328人。
  “让信息多跑路、残疾人不跑腿”是精准评估工作所秉持的理念。此前长期存在的矛盾是,残疾人实际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供给无法实现精准对接,残疾人康复需求找不准、基层康复评估专业队伍紧缺。对此,市残联通过制定直观易懂的评估标准,组建多元充足的评估队伍,开通便捷在线远程评估系统,有效解决了评估什么、谁去评估、怎么评估的“精准评估三问”。
  针对基层康复评估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市残联组织精准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对31项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逐项制定了形象直观的评估对照标准,让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有据可依,非专业评估人员入户即可完成需求评估。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已完成评估的16207名残疾人中,有89.3%的残疾人足不出户一次性完成需求评估。
  评估标准确认了,下一步就是队伍的组建。为解决评估人员少、覆盖面低、经费不足等问题,在充分发挥现有乡镇(街道)、社区康复协调员作用的基础上,我市一方面将精准康复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采取医生与残疾人“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工组织、公益组织志愿者参与入户需求评估,并组建肢体、视力、听力、精神、智力等五个技术指导组,为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供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78名医生签订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协议书,开展志愿服务评估2000人次。
  在评估方式上,为了解决少数疑难残疾人需求,市残联还研发了康复在线、远程会诊网上服务平台,通过手机APP,入户评估人员可以跟后台相关技术专家进行视频沟通、上传资料,出具评估意见,完成需求评估。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流动服务车出车400余次,服务有需求残疾人10600余人
  一直以来,基层康复资源短缺、服务供给不全面不准确是影响康复服务发展、残疾人是否满意的“梗阻”。为此,我市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康复服务网络,整合服务资源,延长服务触角,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量体裁衣”式服务。
  “四位一体”康复服务网络的构建,让更多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到了精准康复服务。据市残联统计,目前市县两级共建设了8个高标准残疾人康复中心,确定42家医疗机构为康复服务机构,开展系统康复训练和医疗康复。乡镇(街道)设立82个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860套专业康复器材和医疗设施,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服务。社区设立了234个残疾人康复服务站,配备1880余套康复器材,定期安排医护人员提供康复指导。在残疾人居住集中地,设立了79个残疾人康复室,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性服务。
  地处偏远的无棣县埕口镇牛岚村的残疾人刘树森,因脊髓疾病导致身体偏瘫,出行十分不便。了解情况后,星火义工登门为其送去防褥疮垫、坐便椅等辅助器具,面对面讲解护理知识,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与上述设施相匹配,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力量,广泛动员志愿者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指导、居家照料、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的“一对一”个性化上门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1420名志愿者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600余人次,提供个性化服务4800多项,大大提高了残疾人的满意率。
  为使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以及出行不方便的残疾人更加便利地得到康复服务,全市开展了康复服务“进万家”活动,市县乡三级残联组织做到辅助器具适配入户、辅助器具维护入户、康复需求评估入户、康复知识宣传入户、康复训练指导入户、残疾人证办理入户“六进户”。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流动服务车出车400余次,服务有需求残疾人10600余人,实现了为残疾人服务的“面对面”、“零距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