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高新区:红白事花钱少 群众拍手叫好
    群众签名倡导移风易俗。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墓地突出公益性。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王辉 通讯员 张玉军  
 “老人去世的时候大操大办那叫假孝顺,活着的时候孝顺才是真孝顺。现在咱们村民都转过这个弯来了,老人去世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讲排场比阔气了。”高新区小营街道小吴村村民赵福光说。
  今年以来,高新区按照“以点带面,全面启动”的原则,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系列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区154个村居全部设有红白理事会
  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进一步促进移风易俗的意见》,要求各村必须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理事会成员必须威信高、责任心强,会长由村干部或村内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目前,全区154个村居全部设有红白理事会,且采取“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的具体条款和婚丧事具体规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
  其中,以小营街道潘王村为代表,探索建立了一套红白事流程和规定。丧事简办:根据新的规定,老人去世后遗体一律临时转移安放到专门的遗体告别间;丧期由3天缩减为1天,习惯上一致认为上午去世的当天火化,下午或晚上去世的第二天火化;居民不再扎灵棚,不再租赁孝服、孝衣,只带白花;亲朋好友鞠躬取代磕头祭拜;不雇吹鼓手,只使用音响播放哀乐;逝者火化后也不再购买棺材,火化后不再回家而直接运抵公墓,将骨灰安放到公墓中。对于原来的吃喝招待一律取消,包括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一律不管饭,对于红白理事会的成员,更有着严格的约束,严禁他们被“请吃”。婚事新办:提前向村委会汇报,由村红白理事会做好监督指导,既要气氛热烈,又要文明庄重,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大摆宴席,不雇吹鼓手,不雇佣戏班子,迎亲车队从简。街坊邻居随人情份子一律从少,不参加宴席、不吃请,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1万余元。婚期统一标准,不得超过两天,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村民“身后”可以不花一分钱安葬
  为规范和完善殡葬管理,节约和保护耕地,实现殡葬管理“集中安葬,节约用地,减少污染,生态文明”的目的,高新区小营街道规划设计了占地180亩的公益性墓地,村民去世后,不花一分钱即可在此安葬。
  小营街道经过多次研究,在广泛征求规划区内村居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专业机构规划设计了占地180亩的公益性墓地,规划标准墓穴3.4万个,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95亩,投入资金800余万元,从2011年6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3月底竣工,建成标准墓穴10850个。公墓内硬化高标准道路3800多平方米,其中墓地内硬化道路1300平方米、通往墓地硬化道路2500平方米,建设停车场4000余平方米,栽植多种绿化苗木;公墓四周建有透视围墙,环境优美。公墓内有办公室,配备多个监控探头,有专人日夜管理看护。
  公益性墓地突出其公益性,辖区内村居有去世者,亲属可以根据各村居墓地安排,免费安葬于本村规划的墓地内,不向亲属收取任何费用。为鼓励集中安葬,对2012年因项目占地迁入的,小营街道还给予一定安葬费用。二期工程建设将适时启动,并将在原先的基础上,设计配套绿化苗木,对防护栏进行加固,完善排水设施,整修风化路面,修缮好停车场、管理办公室等设施,逐步建立起长效管理保护机制,让公益性公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加强公益性公墓硬件建设的同时,小营街道还采用多种形式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宣传栏、流动宣传车广播及短信平台等方式扩大宣传工作覆盖面,把殡改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虽然公墓内都设置了用于烧纸祭奠的火盆,但很少有群众再采用这种方式了,更多的是用鲜花或者假花来代替,祭奠方式更文明更环保。”小营街道民政所副所长赵江霞表示,现在小营街道的公益性公墓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都愿意使用新的文明安葬方法。
  强化正面宣传教育,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
  能否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新区强化正面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农村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和各街道、村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宣传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同时,还制定下发了《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移风易俗倡议书》等宣传材料。在农村(社区)道德讲堂,将移风易俗作为必讲内容。高新区社会事务局民政科工作人员李岩分表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了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形成了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下一步,高新区将以创建省、市级文明村镇为契机,从移风易俗这一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抓起,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入手,在全区兴起“文明有我、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把优秀科技、文化产品和卫生服务引进农村、送到基层,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继续抓好“十佳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评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广场舞、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形成与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文明风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